經過 28 天的探索,從最初質疑「為什麼敏捷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到建立 AI-DLC Sprint 框架,再到各種實戰工具的深度應用,我們一起走過了一段精彩的旅程。
今天,讓我們站在更高的視角,看看這 28 天我們到底建立了什麼。
回頭看這段旅程,最大的收穫不是學會了多少工具,而是經歷了三個根本性的轉變。
還記得 Day 2 提到的嗎?傳統的敏捷開發一直在「優化馬車」,而 AI-Driven Development 是在「發明汽車」。
以前的我們:
現在的我們:
CLAUDE.md
, AGENTS.md
等等 AI Memory 建立活的知識體系這不是效率提升 200%,是效率提升 1000%。更重要的是,我們終於可以把時間花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
剛開始時,我們興奮地嘗試各種 AI 工具:Claudable、Claude Code、Cursor、Windsurf...
但我們開始會去理解這些工具背後的邏輯:
工具的演進路徑:
每個工具都有它的定位,關鍵是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就像 Day 7 的習慣追蹤器用 Claudable 最合適,但複雜的系統架構還是需要 Claude Code 的彈性。
更進一步,我們建立了完整的工具體系:
核心開發層:
協作增強層:
效率加速層:
這不再是散落的工具,而是一個完整的開發生態系統。
最深刻的轉變是思維模式的改變。
傳統的個人能力思維:
「我要學會 React」「我要精通演算法」「我要成為全端工程師」
AI 時代的系統思維:
「我要建立一個能持續學習的系統」「我要設計可複用的知識架構」「我要創造能自我進化的流程」
這就是為什麼筆者在 Day 27 特別強調建立個人知識庫的重要性。每一個 Prompt、每一個解決方案、每一個專案經驗,都不是一次性的消耗,而是系統的養分。
經過 28 天的打磨,AI-DLC Sprint 已經從一個概念成長為完整的方法論。
還記得 Day 4 提到的三種變形嗎?
Solo Sprint(個人衝刺):
最讓我驚喜的發現。原來一個人真的可以在 48 小時內完成一個完整的產品。關鍵在於:
我已經用 Solo Sprint 完成了超過 10 個小專案,每一次都有新的體會。
Team Sprint(小隊協作):
3-5 人的黃金組合。不是每個人都要會所有技術,而是:
這種互補式的協作,效率驚人。
Scale Sprint(規模作戰):
大團隊最需要的不是更多流程,而是更智能的協調。AI 在這裡扮演了三個關鍵角色:
從 Day 18 開始,我們深入探討了 AI-DLC Sprint 的五大環節:
每個環節都不是獨立的,而是環環相扣。PRD 的品質決定了 Story 的清晰度,Story 的完整性影響了測試的覆蓋率,測試的嚴謹性保證了開發的品質。
如果說 AI 是引擎,那 Prompt 就是方向盤。這 28 天最大的技能提升,就是 Prompt Engineering。
初級:給 AI 下命令
幫我寫一個登入功能
中級:給 AI 完整上下文
專案背景:電商系統
技術棧:Next.js + PostgreSQL
需求:實現 JWT 登入,包含記住我功能
高級:讓 AI 主導對話
你是資深架構師,請分析我的需求並提出方案
這是我的初步想法:[...]
請指出潛在問題並建議改進
最大的領悟是:不要告訴 AI 怎麼做,告訴 AI 你要什麼。
Day 11 介紹的 Chain of Thought,現在已經成為我的日常。不是一次要求 AI 做完所有事,而是像指揮管弦樂團:
每個 Chain 都有自己的節奏,關鍵是找到最適合的串接方式。
很多人擔心 AI 會降低程式碼品質,但我的經驗完全相反。
Day 14 的測試策略,徹底改變了我對測試的看法:
第一重:完整性
AI 會想到你想不到的 Edge Case。記得那個登入功能嗎?AI 提醒我要測試:
這些都是我自己很難想到的。
第二重:一致性
每個測試案例都遵循相同的結構,每個 AC 都有明確的驗證點。不會因為趕時間就隨便寫寫。
第三重:可維護性
AI 生成的測試自帶文件屬性,Given-When-Then 的格式讓任何人都能理解測試在做什麼。
Day 16 提到的 AI Code Review,不只是找 bug,更是:
最重要的是,AI 不會因為人情世故而放水,該改就是該改。
Day 26 分享了七個反模式,現在回想起來,每個坑都踩得很值得。
最深的坑:Context 肥胖症
一開始總想把所有資訊都給 AI,結果它反而迷失了。現在我學會了「最小必要資訊」原則。
最痛的領悟:AI 不是萬能的
Critical thinking 永遠是最重要的。AI 可以加速執行,但方向還是要你來決定。
最大的收穫:與 AI 協作,而不是使用 AI
這個心態轉變太重要了。當你把 AI 當成夥伴而不是工具,整個協作品質完全不同。
如果你想看具體的實戰,可以去看筆者的另一個系列「AI-Driven Development 實戰篇」,那裡詳細記錄了四個專案的開發過程:
每個專案都是 AI-DLC Sprint 的實踐案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對照著看。
Day 27 講的知識庫建立,我想再強調一次它的重要性。
📁 AI-Development-System/
├── 📁 Prompts/
│ ├── 需求分析/
│ ├── 架構設計/
│ ├── 程式碼生成/
│ ├── 測試策略/
│ └── Debug技巧/
├── 📁 Projects/
│ ├── 專案模板/
│ ├── 架構範例/
│ └── 部署配置/
├── 📁 Problems/
│ ├── 錯誤解決/
│ ├── 效能優化/
│ └── 相容性處理/
└── 📁 Learning/
├── 新工具評估/
├── 最佳實踐/
└── 社群分享/
每個資料夾都是活的,每天都在成長。這種累積的複利效應,遠超過你的想像。
明天是第 30 天,但這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給自己的三個問題:
給讀者的三個建議:
28 天前,我還在抱怨 Scrum 的各種問題。現在,我已經用 AI-DLC Sprint 完成了多個專案,效率提升了不只 10 倍。
但最大的改變不是效率,而是心態。從「這個很難實現」變成「讓我想想怎麼讓 AI 幫我」。從「我不會這個技術」變成「給我 30 分鐘學會」。從「這個專案要一個月」變成「這週末搞定」。
這種可能性的擴展,才是 AI 時代最大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