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2
0
生成式 AI

生成式AI洞察 (Generative AI Insights)系列 第 15

第十二天:邊緣AI的黎明 — 從雲端到口袋,讓AI無所不在

  • 分享至 

  • xImage
  •  

各位行動裝置與物聯網的開發者們,歡迎來到我們的AI鐵人賽第十二天!過去幾天,我們討論了AI世界的各種趨勢,從大型雲端模型到龐大的晶片。但今天,我們將目光從資料中心拉回到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設備:你的手機、你的智慧手錶,以及無處不在的物聯網(IoT)裝置

這些裝置的運算能力有限、記憶體小、電池續航力短,過去我們認為AI運算與它們無緣。然而,一場名為**「邊緣AI」(Edge AI)**的革命正在悄然發生,它正將AI的觸角,從雲端延伸到每一個「邊緣」裝置上。

什麼是邊緣AI?

簡單來說,邊緣AI指的是在資料產生的地方直接進行AI運算,而不是將數據傳送到遠端的雲端伺服器進行處理。這就像是讓你的手機學會自己「思考」,而不是把所有問題都丟給遠方的雲端來解決。

這項技術的興起,解決了三個核心問題:

  1. 即時性: 當數據無需往返雲端,延遲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對於自駕車、工業機器人等需要毫秒級反應的應用至關重要。
  2. 隱私性: 敏感數據(如臉部辨識、個人語音)可以直接在本地裝置上處理,無需上傳到雲端,大幅提升了用戶隱私與安全性。
  3. 成本與效率: 減少了對雲端伺服器的依賴和數據傳輸的成本。對於數十億個物聯網裝置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效率提升。

AI走到邊緣的關鍵:模型瘦身與晶片優化

要讓一個龐大的AI模型在小小的裝置上運行,需要克服巨大的技術挑戰。這背後有兩大關鍵推手:

  • 模型壓縮與輕量化:

    • 量化(Quantization): 將原本用高精度浮點數(例如32位元)儲存的模型參數,壓縮成更小的整數(例如8位元),大幅減少模型大小與運算量。
    • 蒸餾(Distillation): 訓練一個小的「學生模型」,去模仿一個大的「老師模型」的行為。學生模型繼承了老師模型的智慧,但體積卻小得多。
    • 剪枝(Pruning): 移除模型中對預測結果影響不大的連接和參數,讓模型變得更精簡。
  • 專用AI晶片:

    • Arm、Qualcomm、NVIDIA 等晶片製造商,正在設計專門用於邊緣AI的晶片。這些晶片內建了NPU(神經網路處理單元)DSP(數位訊號處理器),可以高效地執行AI運算,同時保持低功耗。

工程師的反思:從「單純開發」到「全面考量」

邊緣AI的崛起,正在改變我們工程師的開發思維。我們不再只是專注於演算法的優化,更需要全面考量硬體限制、功耗、延遲和隱私等因素。

這意味著,未來你可能需要:

  • 學會如何將一個大型模型進行輕量化,使其能在手機上運行。
  • 了解不同硬體平台的特性,並選擇最適合的工具來部署你的AI應用。

邊緣AI,是AI普及化的最後一哩路。它讓AI從少數人使用的「雲端服務」,變成了我們隨時隨地都能使用的「個人工具」。


結語:AI的未來,在於口袋,而非雲端

當AI運算從資料中心走向你的口袋、你的手腕、你的車子,這意味著AI的未來將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緊密地結合。邊緣AI不僅帶來了技術上的突破,更為我們開啟了無數新的應用場景。

明天的文章,我們將會深入探討AI在智慧製造中的應用,看看它是如何將傳統工廠,升級為高效、智慧的未來工廠。敬請期待!


上一篇
第十一天:MLOps 的下一步 — 當AI模型開始自我維護與更新
系列文
生成式AI洞察 (Generative AI Insights)15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