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大概介紹了甚麼是Agent,今天來深入了解一下Agent 架構~
AI Agent 的核心運作模式是 Perception → Decision → Action → Learning:
這個循環使 AI Agent 不只是「回答問題的聊天機器人」,而是可以長期執行目標任務的智慧助理。
舉例來說,當你說「今天天氣不好,再放點輕鬆音樂」時,AI Agent 可以:
你只需要用自然語言下達任務,Agent 就能幫你把事情辦妥,這就是 AI Agent 的魅力 一句話,搞定一切。
AI Agent 技術架構可分為 三層:
模型層 (Model Layer)
推理層 / 指揮層 (Orchestration / Planning Layer)
工具層 (Tools Layer)
流程示例:
需求:「幫我找台北 3 星飯店 + 交通方式」
特徵 | RPA(傳統自動化) | AI Agent |
---|---|---|
任務類型 | 固定、重複流程 | 動態、跨工具、多步驟任務 |
智能程度 | 低:規則驅動 | 高:可推理、規劃、反思 |
彈性 | 低:遇例外需人工干預 | 高:可根據上下文調整策略 |
工具使用 | 預先設定好的流程 | 可自主呼叫 API、資料庫、系統 |
適用場景 | 報表整理、批次作業 | 跨工具協作、研究助理、行程規劃、決策支援 |
結論:RPA 適合重複性流程,AI Agent 適合動態、多步驟、跨系統的複雜任務。
架構 | 定義 |
---|---|
Single-Agent | 一個 Agent 負責所有任務,內含全部工具與指令,適合簡單流程 |
Multi-Agent (Supervisor) | 主 Agent 分派子 Agent 任務,再彙整結果 |
Multi-Agent (Handoff) | 多個平等 Agent 可互相移交任務,僅一個活躍執行 |
越複雜的場景,Multi-Agent 架構更具抗干擾能力。
架構 | 優點 | 適用情境 |
---|---|---|
Single-Agent | 簡單、快速開發、資源效率高 | 功能集中、任務單一、原型設計 |
Multi-Agent | 易擴展、資源分工明確、彈性高、容錯佳 | 複雜場景、動態環境、多任務協作 |
flowchart TD
A[RPA 任務開始] --> B{規則流程?}
B -->|是| C[依固定流程執行]
B -->|否| D[人工干預]
C --> E[完成任務]
D --> E
subgraph AI_Agent [AI Agent 任務流程]
F[接收目標任務] --> G[模型層:理解目標]
G --> H[推理層:規劃步驟]
H --> I[工具層:呼叫 API / 系統操作]
I --> J[結果整合與回饋]
J --> K[檢查 & 反思]
K --> L[完成任務]
end
有沒有更了解AI Agent 呢?
(應該有吧>︿<)
今天這一篇就結束囉~ 我們下一篇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