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
0

這段人生歷程,像是一場不斷交錯的探索妥協。早期學習電腦科學與資訊時,我們懷抱著一種理所當然的信念:只要掌握了這些技術,就能安穩度日,無需擔心未來的生活。那是一種對知識的信仰,也是一種對科技的依賴。但隨著進入碩士階段,我們才真正意識到,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知識的邊界不斷擴張,而我們的好奇心也隨之被點燃。

AI 的出現,正好成為我們探索的下一個焦點。那時候的我們,對人工智慧充滿想像,認為它能解決無數問題,甚至改變世界。然而,現實卻是硬體尚未成熟,技術尚在萌芽階段,許多理論還停留在紙上。更重要的是,我們開始質疑:既然 AI 是人寫出來的,那麼人如何定義它的邊界?又如何確保它的判斷是客觀的?這些疑問,讓我們對 AI 既期待又保留。

在這樣的學術與技術探索中,家庭的聲音卻成了另一種拉扯。父母親屬於傳統的一代,總認為女生讀太多書不好,應該早點嫁人。這種觀念在亞洲社會中根深蒂固,彷彿婚姻才是女性的終點,而學術與職涯只是過渡。於是,在種種壓力下,我放棄了攻讀博士的機會,選擇回台灣工作,試圖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平衡。

然而,進入職場後才發現,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並不被鼓勵。老闆要的是服從與效率,而不是不斷提問與挑戰現狀的人。漸漸地,那份對知識的渴望被日常的瑣碎與壓力所磨滅。但 AI 的再次崛起,卻悄悄地在我心中激起了漣漪。它不只是技術的革新,更像是一種思維的重塑,提醒我曾經的熱情與夢想。

如今,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該如何在海量的資訊中,找到最純粹、最適合自己的知識?不只是為了工作,更是為了找回那份屬於自己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或許,人生的下一步,不在於外界的期待,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再次相信自己,重新出發。


上一篇
[Day1]申請的第一天
下一篇
[Day3]再勇敢一次
系列文
申請資訊管理博士班的30天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