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事項:
簡單了解 AI 的發展歷史
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歡迎按讚或留言,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這裡碎碎念(?),我會很感謝的❤️
我們在昨天已經大概了解所謂「AI」的定義了,也就是說,我們知道大概什麼東西是我們所定義的怪獸。
那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聊聊發現怪獸並開始研究的歷史!
簡單就好,我們只要記住他們曾經興起過,有過三波的熱潮,並且進入過兩波的低谷,畢竟抓個神奇寶貝不用了解他的祖宗十八代……
大家看現在的電動車是不是很酷很新奇,感覺好像是現在這個時代才出現的東西,在歷史上只出現在動畫、電影中的想像裡。
其實沒有,早在大概一百年前,電動車就已經出現在美國與法國的街頭了,甚至數量要比現在常見的燃油車要多得多,只不過後來因為技術和成本的問題所以消失在大眾視野,直到近代因為鋰電池等等相關技術發展完善,所以再次興起。
而 AI 人工智慧也是一樣,依照我們對 AI 所定義的「讓機器模仿、執行原本需要人類智慧才能完成的任務」,早在 1942 年
由圖靈所設計的 Bombe 密碼破解機,其實就算是 AI 早期應用的一種。
相信大家應該都有聽過「圖靈測試」吧,這個測試所說的就是,當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機器,隔著電話一端跟不知道那是機器的人類對話,而那個人卻沒有發覺的話,這個機器就算通過測試,算具有人類的水準了。
到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
中,所謂的 AI 人工智慧一詞才真正出現,由有人工智慧之父稱呼的約翰麥卡錫提出,
當時集結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學者,並且想著一件事情:如果想要讓這個「機器」有人類的智慧,是不是要先讓他的思維跟邏輯一樣?
如果要讓機器跟人類有一樣的思考方式,那他的「腦子」也要跟人類差不多吧?這個時候「神經網路」
就出現了。
透過模仿人類的神經元來創造機器,這個構想在當時引起了非常的的關注,也掀起第一波 AI 的熱潮。
就在大家欣喜若狂,感覺 AI 好像要興起的時候,突然發現了哪裡有點不對勁。
這時候 Minsky 提出了他的觀點:這些神經網路只能處理線性問題,而且缺乏足夠的表達能力
,只能處理簡單的問題。
再加上當時的電腦運算能力不足,跑的速度也很慢很慢……
在學者認同的時候,AI 領域相關的投資人也知道了,如果各位投資人發現這個領域有這麼大的侷限性難以興起,還會投錢下去嗎?
不會吧?把錢丟進水裡還有聲音,這邊這麼多錢下去也不聲不響沒點結果啊!
於是這第一波的 AI 熱潮,就在技術問題與沒有錢(?)的情況下漸漸被人們遺忘了。
到了 1980 年代的時候,有大學提出了移轉所有專家知識打造專家系統的cyc計畫
。
所謂的專家系統,是叫不同領域的專家來把他們所知道的知識跟機器說。
在理論上,只要這些系統知道這些事情,我需要的時候問他他就會回答,就跟培養出一個個專家一樣,是不是很方便?
但就在專家系統開發的過程中,又發生了一些事情。
很多知識人類知道,但是不一定可以用語言把規則說出來
,比如說有一些利用直覺判斷的,這要怎麼寫說?
比如……目光閃爍,這是怎樣的閃爍?經驗判斷又是什麼樣的經驗,專家也講不出來嘛,不然怎麼叫經驗咧?!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AI 又沉寂了下去。
研究員們又想了很久,所以要怎麼讓機器會自己學習
(不用讓人一個個告訴他答案)、自己思考
(不只記答案,還要會舉一反三)呢?
帶著這些怪獸,就像是教小朋友一樣,利用我們在 所講到的三種學習方式(監督式、非監督式、強化式),讓他們真正知道要怎麼辨認我們需要他了解的事情。
其實大概了解這些 AI 的歷史,會發現發展的過程真的有一點坎坷……
但能夠有這麼多次的熱潮,也可以從側面證明這個議題式真的有意義,且許多人有興趣的。而事實上,發展到了此時期生成式 AI 的階段,不管是 ChatGPT 等聊天軟體或繪圖軟體,都讓人們受益良多。
雖然也有壞處啦,但總體來看,目前的優點還是大過缺點的。
而這些 AI 也如當初研究員們所想的,有(看似)「會思考」的能力,可以告訴你想要的資訊、打錯字也不會跟你說查無此資料而是自動糾正、甚至可以幫忙做圖片、影片、PPT,真的就像一隻隻的神奇寶貝,太神奇了傑克!
所以明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神奇寶貝有哪些種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