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程式設計的新手。
但我在短短兩週的 Vibe Coding 實戰中,成功用 AI 打造出了個人檔案整理工具、自動化報表生成器,甚至是一個簡單的資料分析儀表板,有信心來挑戰更複雜的開發專案了。
做完之後,我開始回顧:為什麼我突然開竅了,我究竟學到了什麼?是什麼心態轉變讓我通了?
思考之後,我整理出了一套 Vibe Coding 的核心心態。
這篇文章不是一個「教你寫程式」的技術教學文。
這是一篇「以 Vibe Coding 為框架,教你如何建立正確程式設計心態」的文章。
以下,是我從恐懼到自信,掌握 Vibe Coding 核心心態的六個關鍵轉變:
剛接觸程式設計,你有兩種心態可以選擇:
A. 追求完美無缺的程式碼,每個細節都要符合最佳實踐。
B. 專注於解決實際問題,接受「能用就是好程式」的現實。
理論上 A 是正確的,也是傳統程式教育強調的,但這個心態會讓你的學習曲線變得異常陡峭。
一開始,我也是選擇了 A。
我想寫的,是一個完美的檔案整理程式,要有完整的錯誤處理、優雅的使用者介面、高效的演算法。
我的想法是:既然要學程式,就要學得標準一點吧?
但真正動手之後,我才發現光是處理檔案路徑的各種例外情況,就有無數種邊界條件要考慮:檔名包含特殊字元、檔案被其他程式佔用、磁碟空間不足...這些問題還只是最基礎的,為了寫出「完美」的程式,有太多細節要處理。
一下子面臨這麼多技術挑戰,我覺得太挫敗了。不行,我需要成就感。
於是我轉換心態,開始做一個「不完美但能用」的簡單版本:只處理最常見的檔案類型,只在我自己的電腦上跑,遇到錯誤就顯示簡單的訊息。
結果呢?
這個「不完美」的程式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它幫我整理了桌面上幾百個亂七八糟的檔案,節省了我無數時間。
而且,從這個「能用」的基礎版本出發,我可以一點一點加功能:今天加個進度條,明天處理重複檔名,後天增加更多檔案類型支援。
這就是「不完美但能用」哲學的精髓:
你不需要一開始就寫出完美的程式碼。
直接動手解決真實問題,讓成就感驅動你持續改進。
從可用的最小版本開始,逐步迭代到更好的版本。
面對 AI 寫程式這件事,你可以選擇:
「AI 應該一次就生成完美的程式碼,我只要複製貼上就好。」
或者:「AI 是我的程式設計夥伴,我們需要來回溝通才能達成目標。」
兩種心態都很常見,但適用於完全不同的現實。
如果你把 AI 當作魔法棒,期待它一指令就變出完美程式,你會發現自己經常失望。AI 生成的程式碼常常有 bug、邏輯不夠嚴謹、無法處理邊界情況。
但如果你把 AI 當作經驗豐富但需要明確指導的夥伴,一切就不同了。
例如,我要建立檔案整理工具時,我不會直接問:「幫我寫一個完美的檔案整理程式」
而是會這樣跟 AI 對話:
透過這種來回對話,AI 能理解你的具體需求,而你也能從 AI 的回應中學到新的概念和方法。
這就是合作夥伴心態的威力:
把 AI 當作需要明確溝通的協作者,而不是讀心術大師。
準備好進行多輪對話,每次改進一小部分。
從 AI 的建議中學習新知識,而不只是複製程式碼。
傳統程式教育常常讓人陷入「技術導向」的思維陷阱:
我要學會這個演算法、那個設計模式、各種最佳實踐...
但在 Vibe Coding 的世界裡,最重要的是「問題導向」:
我要解決什麼實際問題?這個問題對我或使用者有什麼價值?
舉個例子,當我想學資料處理時,與其去學習複雜的資料結構理論,我直接從「我想分析我的支出習慣」這個具體問題開始。
我不需要先掌握 pandas 的所有功能,只要知道如何:
透過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我自然而然學會了資料處理的核心概念。而且,因為是解決自己的真實需求,學習動機特別強烈。
更重要的是,當你專注於解決問題而非炫技時,你會發現:
簡單的解法往往比複雜的更好。
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笨」程式,勝過解決不了問題的「聰明」程式。
使用者在意的是結果,不是你用了多高深的技術。
Vibe Coding 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快速實驗和迭代。
但要享受這個優勢,你需要培養「實驗精神」:
不怕嘗試新想法,即使可能失敗。
把每次嘗試都當作學習機會,而不是成敗的判斷。
相信小步快跑勝過完美規劃。
我在開發檔案整理工具時,就經歷了無數次實驗:
實驗 1:「能不能用 AI 自動判斷檔案內容來分類?」
結果:太慢了,處理一個檔案要好幾秒。
學習:有些看似聰明的方案,在實際使用上並不實用。
實驗 2:「能不能加上自動備份功能?」
結果:程式變得很複雜,而且我發現自己很少用到備份。
學習:功能不是越多越好,要專注在最有價值的核心功能。
實驗 3:「能不能讓程式記住我的分類偏好?」
結果:大成功!程式可以學習我的習慣,分類準確度大幅提升。
學習:有時候簡單的個人化功能,比複雜的通用功能更有價值。
透過這些實驗,我不只學會了程式設計技能,更培養出了「迭代思維」:
每個版本只要比上個版本好一點點就夠了。
失敗的實驗也有價值,它們告訴你哪條路行不通。
保持好奇心,勇於嘗試看似不可能的想法。
程式新手最大的心理障礙之一,就是對錯誤的恐懼。
看到紅色的錯誤訊息就慌張,覺得自己「不是寫程式的料」。
但在 Vibe Coding 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完全不同的錯誤觀:
錯誤是正常的,連資深工程師每天都在處理各種錯誤。
錯誤是有價值的,它們精確告訴你哪裡出了問題。
錯誤是可以解決的,尤其是有 AI 幫忙的情況下。
現在當我遇到錯誤時,我的反應是:
更重要的是,我發現錯誤其實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語法錯誤教會我語言的正確寫法。
邏輯錯誤幫我理解程式的執行流程。
執行時錯誤讓我了解真實環境的複雜性。
一旦你不再害怕錯誤,而是把它們當作學習的線索,程式設計就變得輕鬆很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心態轉變:
從「寫出完美程式碼」轉向「創造實際價值」。
傳統程式教育常常讓人覺得,程式設計是一門純粹的技術學科,追求的是演算法優化、架構設計、程式碼優雅。
但 Vibe Coding 讓我體會到,程式設計其實是一門「創造價值」的手藝:
能幫你節省時間的簡陋程式,比執行速度快但沒人用的完美程式更有價值。
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髒」程式碼,比結構完美但無法運行的「乾淨」程式碼更有意義。
讓生活變得更便利的小工具,比展示技術能力的大專案更值得驕傲。
我的檔案整理工具程式碼可能不夠優雅,但它每天都在幫我節省整理檔案的時間。
我的支出分析程式演算法可能不夠高效,但它幫我發現了很多不必要的開銷。
我的自動化報表工具架構可能不夠完整,但它讓我從繁瑣的手工統計中解放出來。
這就是價值導向思維的力量:
程式的價值在於它解決了什麼問題,而不是它用了什麼技術。
好程式是能讓人生活更美好的程式,不是能拿到滿分的程式。
技術是手段,創造價值才是目的。
擁抱「不完美但能用」:從可用的最小版本開始,逐步迭代到更好的版本,讓成就感驅動持續學習。
AI 是合作夥伴:準備好進行多輪對話來達成目標,從 AI 的建議中學習新知識,而不只是複製程式碼。
問題導向勝過技術導向:專注解決實際問題,簡單有效的解法往往比複雜炫技更有價值。
培養實驗精神:勇於嘗試新想法,把失敗當作學習機會,相信小步快跑勝過完美規劃。
錯誤是學習線索:不要害怕錯誤訊息,善用 AI 幫助理解和修復錯誤,從錯誤中學習核心概念。
價值導向思維:程式的價值在於解決了什麼問題,技術是手段,創造實際價值才是目的。
這些心態轉變不是來自 Vibe Coding 本身,而是我在學習各種技能過程中逐漸體會到的通用心法:從恐懼到自信、從完美主義到實用主義、從技術導向到價值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