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9
0
Security

從1到2的召喚羊駝補破網之旅系列 第 9

Day 9 :窺見一點點未來的方向

  • 分享至 

  • xImage
  •  

[Day 9] 從 70–80% AI 文件稽核正確率出發:AI 能否直接承擔技術檢測?

資料來源:iThome 報導,數位政府高峰會:蔡福隆揭示我國最新國家資通安全發展方向


前言

在 2025 年的數位政府高峰會上,資安署署長蔡福隆提到,目前政府已開始嘗試 AI 場外稽核,透過文件自動判讀達到 70–80% 的正確率,再由人工補上最後一哩路。

這數字很關鍵,因為它不只是「文件審查」,還是一個訊號:AI 已經能在半結構化資料處理中分擔超過七成的工作量。那麼下一步,我們能不能把 **技術檢測(弱掃、EASM、滲透測試、日誌分析)**也交給 AI 或自動化工具?這篇文章將針對這個問題,做一份工程師視角的深度分析。


1. 現況回顧:AI 在資安稽核的落點

  • 文件層級(已驗證)

    • AI 針對各機關提交的 資安維護計畫、自評表、紀錄文件進行 NLP 分析。
    • 正確率:70–80%。
    • 缺點:仍需人工複審,避免誤判與法遵缺漏。
  • 問題核心

    • 文件 ≠ 技術。
    • 技術檢測涉及:IP/Port 掃描、CVE 弱點驗證、攻擊鏈模擬、EDR/日誌事件關聯。
    • 這些都是「可重製測試」與「真實系統互動」,比文件審查複雜得多。

2. 技術檢測直接 AI 化的可行性

我把常見檢測工作拆解,逐一檢視 AI 的代替性:

項目 現況 AI/自動化可行性 風險
EASM 外部曝險 商用工具 (Ex: Tenable, Shodan API) + 人工歸戶 :AI 可自動去重、聚合、比對資產指紋 誤把第三方資產算入
弱掃/基線檢測 Nessus, OpenVAS + 手動報表對照 中高:AI 讀取 JSON 報告,輸出修補建議 誤報/相容性設定
日誌分析/事件關聯 SIEM + SOC 分析師 :Microsoft Security Copilot、Google Sec-Gemini 已商用 AI 幻覺、誤封帳號
滲透測試/攻擊鏈 紅隊 + 年度專案 :NodeZero、Pentera 提供自治化攻防 覆蓋有限、需白名單控管

小結

  • 短期可行:EASM 去噪、日誌分流、弱掃建議。
  • 中期挑戰:自治滲透測試要導入 AI,需要大量限制條件,否則誤擊影響營運。
  • 長期願景:完全自動紅隊,目前仍不切實際。

3. 他山之石:業界已有的 AI 資安工具

  • Microsoft Security Copilot

    • 內建在 Defender / Sentinel 生態系,能自動產生調查腳本、威脅總結,縮短事件處理時間。
  • Google Sec-Gemini v1

    • 主打資安專用 LLM,能進行弱點影響分析、事件調查。
  • CrowdStrike Charlotte AI

    • 已上線的 SOC 助理,強調事件 triage(分流)與回應速度,但也公開提醒 AI 幻覺問題。
  • Horizon3.ai NodeZero / Pentera

    • 自治滲透測試平台,能自動生成攻擊鏈並輸出可重製證據。

這些工具證明:技術檢測直接 AI 化不是空想,而是已經進入商用階段


4. 對政府分級稽核的啟示

根據高峰會提出的「三級稽核」:

  1. 第 1 級(外部曝險 EASM)

    • AI 去噪、聚合,提升正確率至 85–90%。
  2. 第 2 級(內部檢測 + AI 場外)

    • 延伸現有文件審查,加入弱掃報告比對。
    • 預估命中率:80–85%。
  3. 第 3 級(技術檢測/實地稽核)

    • 以自治滲測平台(NodeZero、Pentera)做第一輪,AI 輔助報告產生。
    • 高風險仍需人工紅隊補位。

5. 風險與防呆

  • AI 幻覺與誤判 → 必須有 Human-in-the-Loop
  • 資料安全 → 公部門需導入「主權雲」或本地推理,避免資料外洩。
  • 可稽核性 → 工具必須提供「攻擊證據」,不能只給分數。

6. 結論

從 70–80% 文件稽核的成效來看,AI 在資安檢測上確實能承擔更多角色,但導入策略必須循序漸進:

  1. 短期(1–2 年):AI 先接手 EASM 與日誌分析。
  2. 中期(3 年):弱掃報告、內部基線對照 AI 化。
  3. 長期(5 年):自治滲測平台成熟後,逐步納入正式稽核流程。

最終目標不是取代人工,而是透過 AI+自動化 讓有限的資安人力,專注在真正需要人腦創意的攻防對抗上。

我還能做些什麼?

AI 在資安檢測上的應用,已經開始發揮實質效益。
外部審查(文件分析、EASM 去噪)在台灣已經有具體落地案例,技術檢測(自動化滲透測試、攻擊路徑驗證)在國外也有公司走在前面。

但這並不代表遊戲結束。
還有一條路:自己開發工具。

檢測報告的市場不會只有「中〇資安」,紅隊檢測也不會只剩下「戴夫C0re」。
只要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切入點,AI 驅動的資安檢測還有很多空間。

也許,就在這 30 天的鐵人賽挑戰過程中,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對話與驗證,我能找到那條屬於我的路。


上一篇
Day 8 :副本「資安專長的兼職」
系列文
從1到2的召喚羊駝補破網之旅9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