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這個場景:你是一位室內設計師,客戶興奮地說:「請幫我設計一個溫馨舒適的客廳!」你滿懷信心地拿出最完美的設計理念、最精緻的家具配置圖,結果一踏進屋子...傻眼了。
眼前是一個迷宮般的空間:走廊彎彎曲曲、房間大小不一、樑柱四處亂竄,甚至連基本的水電管線都不知道藏在哪裡。這時候,再美的設計圖都無用武之地。
這就是我們過去幾天學到的殘酷教訓:再好的提示技巧,遇到腐化的記憶都會失效。
還記得 Day2 嗎?我們學會了角色設定、結構化指令、思維鏈引導等技巧。但 Day3-5 的 Context Rot 研究狠狠地給了我們一巴掌:
即使你用了最完美的提示範本:
你是一位有 10 年經驗的資深產品經理,請按照以下結構分析市場機會:
1. 執行摘要 (200字以內)
2. 市場現況分析 (包含數據支撐)
3. 競爭對手分析 (至少3家)
...
但如果你接著丟進去 50 份競品報告、100 頁市場調研、還有 200 條新聞剪報,AI 依然會開始產生幻覺、混淆資訊、甚至完全離題。
問題不在於「怎麼問」,而在於「看到什麼」。
是時候認清一個事實了:我們需要從單純的「提示工程師」升級成「資訊建築師」。
就像蓋房子一樣,Prompt Engineering 是室內設計,Context Engineering 是建築結構。沒有穩固的結構,再美的裝潢也是空談。
讓我們用一個具體例子來看看兩種思路的差異:
任務:分析台灣手搖飲料市場,找出新創品牌的機會
你是台灣飲料業資深分析師,擁有 15 年市場研究經驗。請分析以下資料,
找出新創手搖飲料品牌的市場機會。請按照市場規模、競爭態勢、消費趨勢、
進入門檻四個面向進行分析...
[接著丟入]
- 50 家手搖飲料品牌的完整資料
- 3 年來的市場調研報告 (300 頁)
- 消費者訪談逐字稿 (500 份)
- 各種新聞報導和業界分析 (200 篇)
結果:Context Rot 發作,AI 開始:
第一步:資訊分層處理
階段一:市場概況分析
輸入:已預處理的產業概況 (5 頁精華)
任務:理解整體市場規模和成長趨勢
第二步:競爭態勢拆解
階段二:頭部品牌分析
輸入:前 10 大品牌的關鍵指標比較表
任務:找出成功品牌的共同特徵
第三步:機會點聚焦
階段三:利基市場探索
輸入:新興消費趨勢摘要 + 市場空白分析
任務:識別具體的進入機會
第四步:策略整合
階段四:綜合建議
輸入:前三階段的分析結論
任務:提出可執行的市場進入策略
結果:清晰、準確、可執行的市場洞察。
就像做菜一樣,食材太多反而會搶味。AI 需要的是「剛好」的資訊量。
把雜亂的資料整理成有邏輯的架構,就像把書櫃分類整理一樣。
主動標示重點資訊,避免 AI 被無關細節帶偏。
複雜任務拆解成小任務,各個擊破後再整合。
如果說 Prompt Engineering 讓我們從「賭徒」變成了「魔法師」,那 Context Engineering 就是讓我們從「魔法師」升級為「建築師」。
魔法師靠咒語施法,建築師懂得規劃空間。在 AI 的世界裡,我們既要會念咒語,更要會設計 AI 的「認知空間」。
學會了 Context Engineering,你是不是已經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 AI 使用方式了?
別急,這才剛開始。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 RAG、Agent 協作、記憶管理,會讓你對 AI 工作流程有更深的理解。
畢竟,從賭徒進化到煉金師,從來不是一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