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工作者最大的敵人不是客戶,而是腦容量。
每天都要處理社群數據、廣告成效、客戶簡報、內容腳本,資料全散落在 Google Drive、Notion、電郵,結果常常發生:
久而久之,我的電腦就像一個資料黑洞。
直到我開始嘗試用 AI 做知識管理自動化,才慢慢找到「第二大腦」的感覺。
人類的大腦適合做判斷,不適合做資料庫。
所以我把流程切開:
資料蒐集:會議錄音、簡報、文章、數據 → 全部丟進統一入口(例如 Notion + Google Drive)。
AI 轉錄 / 分類:
AI 摘要 / 知識壓縮:產生一份「三行摘要」與「可執行清單」。
Chat 檢索介面:我直接問 AI:「上個月的廣告投放成效怎麼樣?」它就能調出相關資料。
這樣我就不需要花腦力在「資料放哪裡」這種問題上。
import openai, os, json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AUDIO_FILE = "meeting.mp3"
with open(AUDIO_FILE, "rb") as f:
transcript = openai.Audio.transcriptions.create(
model="whisper-1",
file=f
)
data = {
"text": transcript.text,
"ts": datetime.now().isoformat(),
"project": "client_A"
}
with open("notes.json", "a", encoding="utf-8") as f:
json.dump(data, f, ensure_ascii=False)
f.write("\n")
摘要 prompt 範例:
請把以下逐字稿濃縮成:
1. 三行重點摘要
2. 代辦事項(必須包含時間與負責人)
3. 專有名詞列表
這樣我只需要問:
「幫我找 2025/8 客戶 A 的廣告投放成效」
AI 就能幫我抓到相關報告、摘要,甚至附上 Excel 原始檔連結。
舉一個具體例子:
我之前幫一間餐飲品牌做數位行銷專案。每週都會開會討論活動企劃,錄音長達 90 分鐘。
以前我得花 3 小時整理會議紀錄 → 再 1 小時寫重點 → 才能開始做廣告腳本。
現在流程是:
結果:原本需要 4 小時,縮短到 40 分鐘。
剩下的時間,我就能用來優化落地頁,例如設計聖誕到會的 CTA這類頁面,測試不同的表單欄位與圖片配置,提升轉換率。
我把 AI 當成一個「超強助手」,它不會完全替我記住所有東西,但它能在我需要時,快速提取正確資訊。
這樣一來,我可以把有限的腦容量用在判斷與創造,而不是在資料夾裡打撈文件。
對我來說,這就是「AI 第二大腦」最有價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