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面八天的學習,我們深入理解了 Context Rot 現象、RAG 技術,以及 Context Engineering 的完整藍圖。但理論再完美,沒有系統性的實作方法論,依然無法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當 AI Agent 需要處理長期、複雜任務時,如何系統性地管理 Context,避免記憶混亂和效能衰退。
LangChain 團隊基於大量實戰經驗,歸納出了四大 Context 管理策略:Write、Select、Compress、Isolate 。
AI 的 context window 就像電腦的 RAM,總有用完的時候。一個處理客戶關係的 Agent,可能在第 10 天就開始忘記第 1 天收集的重要客戶資訊。
Context 越長,每次 API 呼叫就越貴,回應也越慢。一個需要處理 50 頁報告的 Agent,可能每次回應都要等 30 秒以上。
還記得 Day 4 的干擾實驗嗎?即使只有幾個相似的錯誤資訊,都能讓最先進的 AI 開始胡言亂語。Context 太多時,AI 容易被無關資訊帶偏。
核心概念:既然 AI 的腦容量有限,那就給它一個外接硬碟
Scratchpads 就像 AI 的隨身筆記本。當 AI 在執行長期任務時,會把中間的思考過程、發現的重點、待辦事項都寫在這個筆記本裡。
實際用法:
這是跨對話的記憶系統,讓 AI 能記住重要的事情:
用戶偏好記憶:記住你喜歡什麼樣的回覆格式、溝通風格
專業知識記憶:記住公司的規則、行業的特殊要求
經驗記憶:記住什麼方法有效、什麼策略失敗過
在執行複雜任務時,State 系統會記錄「現在做到哪裡了」「下一步要做什麼」,確保任務不會中斷或重複。
核心概念:不是資訊越多越好,而是要精準選擇相關的內容
當 AI 有 100 種工具可用時,需要聰明地挑選:
核心概念:保留精華,丟掉冗餘
長期對話會累積很多內容,摘要策略可以大幅「減肥」:
AI 會評估每段資訊的重要程度:
把複雜的分析報告「蒸餾」成精華:
核心概念:複雜任務分給不同專家處理,避免單一 AI 超載
就像公司的部門分工:
每個專業 AI 只處理自己領域的資訊,就像:
系統化代表了 AI 應用的重要進化:
過去:AI 是個人助手,每次對話都要重新開始
現在:AI 是智慧團隊,有記憶、有分工、能協作
這套方法讓 AI 不再局限於簡單的問答,而是能處理複雜的業務流程和長期任務。
從碰運氣的賭徒,到掌握方法的煉金師,再到現在的系統架構師——我們對 AI 的掌控能力正在快速進化。
下一步,我們將探索更進階的 Agent 協作模式,看看如何讓多個 AI 像真正的團隊一樣協同工作,創造出超越個體能力的集體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