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感知 → 理解 → 回應」做成順、穩、可用的互動,是這一類系統的靈魂。今天用低門檻、可上手的方式,帶你看清整條鏈路該怎麼設計:哪些感測訊號值得用、資料怎麼處理、模型怎麼選、介面怎麼回應、評估怎麼做,以及安全與隱私要怎麼在一開始就想好。
選單一明確情境起步,成功率最高:
小原則:任務「窄」且「可重複」→ 資料好蒐集、模型好學、體驗好驗證。
建議從穿戴容易、抗干擾的訊號開始,搭配一兩個輔助來源。
入門配置範例:手錶 PPG(心率/HRV)+指套 EDA+手機 IMU。裝得了更少,就先 PPG + ACC。
同步
不同裝置要對齊時間。沒有共用時鐘?錄開始先拍手/深呼吸一次,當「對齊點」。
前處理(概念就好)
標註
基線(推薦)
進階
輸出要穩
離線(先看這三個)
線上(真的影響體驗的)
做「感知動作與情緒」的關鍵,不是把模型堆到最花俏,而是把整條流程做乾淨、做穩、做貼心。先用簡單、看得懂的做法打底(像 HRV/EDA 的基線模型),確認真的有用,再視需要加入更進階的模型或更多感測。輸出別太躁進:加點平滑、設個門檻、放冷卻時間,體驗就不會亂跳。資料與隱私一開始就想清楚,低信心就交回人,讓系統不只聰明,還可靠、可被信任。把這幾件事做好,系統會越用越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