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推薦系統只學「你點了什麼」,很少理解「你當下的狀態」。但人在不同情緒下,偏好會位移:通勤路上想看輕鬆短內容,下班後才有耐心讀長文;焦慮時偏向保守選項,放鬆時較願意探索。把情緒訊號導入推薦,能讓系統少一點「理所當然」、多一點「懂當下的你」。今天的內容,把情緒融入推薦的關鍵做法逐步拆解:資料蒐集 → 模型思路 → 互動介面 → 監測與倫理。
心理學常用 價性–激發(Valence–Arousal) 二維情緒分析:
- 價性:一個人的情緒正面/負面程度
- 激發:情緒激動/平靜程度
實務上不必輸出「快樂/憤怒」等離散情緒,估一個(價性、激發)或「低/中/高」就夠用。
資料來源(依侵入度由低到高):
標註策略:
感知層:行為/語意/自報 → 情緒估計器(valence, arousal)
特徵層:把情緒、時間、情境合併進用戶/內容特徵
排序層:基礎候選集召回 → 內容打分(點擊/全文讀畢/滿意度混合目標)
重排層:依情緒做 re-ranking(探索/利用、風險控管)
UI 層:可見/可控的心情開關、解釋、低干擾提醒
回饋層:👍👎/略過原因/「不要這類」→ 線上持續學習
(valence_bucket, arousal_bucket)
或 mood_onehot
。0.6*點擊 + 0.4*全文讀畢/停留
,避免只學到釣魚標題。三個必備元件:
讓回饋成本降到最低:
把情緒放進推薦,不是要讀心,而是把情境納入決策。
從低侵入的行為線索起步,配上可見且可關閉的心情開關;用簡單可解釋的重排規則先上線,再逐步加入 bandit 與小型深度模型。記得把緩衝時間、低信心退回、敏感內容降權寫進規格,用「不打擾」當第一原則。當你的系統懂得看場合、願意被修正、持續學習,推薦就會真正「懂當下的你」,也更值得長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