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0
設計規格彙整:完成完整的設計文件(區塊、配色、字體大小、互動效果
今天的任務是將前幾天討論並決定的色彩方案、字體風格、介面版面與遊戲流程,正式彙整成一份完整的設計規格文件(Design Specification)。這份文件將成為後續前端開發的「藍圖」,讓團隊在程式撰寫、切版、動畫製作時都能遵循統一的標準,避免出現風格不一致或互動混亂的情況。設計規格並不只是整理美術素材,它同時是一份細節到位的開發指南,確保視覺設計與程式邏輯可以無縫銜接。
每個區塊除了需要標註名稱與功能外,最好附上簡單的示意圖或 Figma 截圖,讓開發者能立即了解排版邏輯與元件位置。
除了色碼外,也應列出色彩比例與使用規則(例如:背景 60%、主色 30%、強調色 10%),確保在不同頁面與元件中保持一致的視覺層次。
如果有多語系需求(例如繁體中文 + 英文),需同時標註對應的字型組合,例如:
中文:思源黑體
英文:Nunito / Poppins
互動效果細節
互動設計是遊戲網站的重要部分,文件中需列出每個元件的動態行為與動畫規則:
按鈕狀態:正常(default)、滑鼠懸停(hover)、按下(active)、禁用(disabled)時的顏色與陰影變化。
遊戲元素動畫:例如翻牌遊戲的卡片翻轉,可規定使用CSS transform: rotateY(180deg)搭配 transition 0.4s ease-in-out。
頁面切換過場:例如從首頁進入遊戲頁時,背景漸入或角色淡入效果,指定keyframes與時間長度(0.6s)。
音效與觸覺回饋:若有音效播放或震動(行動版),需標註觸發條件與檔案路徑。
補充規範與資源
圖示與插畫:提供所有使用到的 SVG/PNG 檔案與命名規則。
排版格線:若採用 12 欄或 16 欄格線,需標註欄寬、間距。
裝置適應性:桌面版、平板版、手機版的尺寸規範(RWD)。
檔案結構:建議的資料夾架構,例如 /assets/images
、/css/animations
、/js/game
。
今日成果與價值
完成這份設計規格文件後,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能清楚了解網站的視覺元素、互動效果與程式需求,即使開發過程中需要新增功能,也能快速依據文件做延伸。這不僅能降低溝通成本,也能在之後測試與修改時提供明確依據,確保遊戲最終呈現與設計初衷一致。
結論:Day 10 的工作像是為整個專案蓋上「施工藍圖」的最後一章,讓接下來的程式開發能順利展開,並確保最終網站呈現出完整的視覺統一性與流暢的玩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