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們在前面談過各種 AI 角色嗎?從 Product Manager、架構師、UX Designer 到測試工程師。今天要來聊聊更精彩的部分:當這些 AI 角色同時協作時會發生什麼事。
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我最近實際執行專案的經驗。當 6 個不同專長的 AI 角色在同一個 Sprint 裡協作時,那種感覺就像是突然有了一整個頂尖團隊。但要讓他們真正發揮作用,需要的不只是 Prompt,而是一套完整的協作機制。
還記得剛開始用 ChatGPT 的時候嗎?我們總是這樣:
「幫我寫個登入功能」
「幫我設計資料庫」
「幫我寫測試」
每次都是單點作戰,像是一個人扮演所有角色。效率是提升了,但總覺得少了什麼。
後來我發現問題在哪裡了:我們把 AI 當成工具,而不是團隊成員。
真正的突破發生在我開始思考:如果每個 AI 都有明確的角色定位和專業領域,他們之間能不能像真實團隊那樣協作?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效果超乎想像。
經過多次實戰調整,我歸納出最有效的 6 個 AI 角色配置:
負責理解和轉譯業務需求,確保每個功能都有明確的商業價值。這個角色最重要的不是寫 PRD,而是不斷問「為什麼」。
掌控整體架構方向,在效能、成本、可維護性之間找到平衡點。當其他角色提出需求時,它會評估技術可行性和影響。
不只是畫 UI,更重要的是理解用戶行為模式。它會挑戰功能設計:「這樣真的是最好的使用體驗嗎?」
負責 API 設計、資料庫操作、第三方整合。它的特長是考慮各種邊界情況和異常處理。
將設計轉化為實際的互動介面,處理狀態管理、效能優化、響應式設計等前端挑戰。
不只是找 bug,而是從一開始就參與討論,提前識別潛在問題。它會問:「如果用戶這樣操作會怎樣?」
讓 AI Team 有效協作的關鍵,在於 Context 的傳遞機制。這就像是團隊的共同記憶,確保每個角色都了解專案的全貌。
筆者設計了一個三層的 Context 管理系統:
第一層:Project Context(專案層級)
這是所有角色共享的基礎資訊:
第二層:Sprint Context(衝刺層級)
當前 Sprint 的具體資訊:
第三層:Task Context(任務層級)
每個具體任務的執行細節:
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一個 Context Chain,讓每個角色的產出成為下一個角色的輸入。
舉個實際例子,當我們要開發一個「智慧推薦系統」時:
Step 1: PM 定義需求
Step 2: Architect 設計方案
Step 3: UX Designer 規劃體驗
Step 4: Backend 實作 API
Step 5: Frontend 實現介面
Step 6: QA 驗證品質
看到了嗎?每個角色都基於前面的 Context 工作,同時為後續角色提供 Context。這種串連不是線性的,而是網狀的 - 任何角色都可能需要回頭確認或調整。
當多個 AI 角色同時工作時,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比如:
這時候需要一個 衝突協調機制。
建立一個決策優先級矩陣:
P0 - 不可妥協
P1 - 盡量滿足
P2 - 可以折衷
當發生衝突時,高優先級的考量優先。但這不是死板的規則,而是給 AI 一個思考框架。
每個重要決策都要記錄:
這些記錄會成為後續 Context 的一部分,避免重複討論已經決定的事項。
即使 AI Team 運作良好,人類的介入仍然不可或缺。但關鍵是要知道「什麼時候介入」。
1. 願景設定時刻
AI 可以優化執行,但不能決定方向。專案要解決什麼問題、為誰創造價值,這需要人類的洞察和決策。
2. 價值判斷時刻
當面臨多個都合理的選項時,選哪個往往取決於價值觀。比如「犧牲一點效能換取更好的可維護性」,這種權衡需要人類基於長期考量來決定。
3. 創意發散時刻
AI 擅長在框架內優化,但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打破框架。當需要跳出思維定式時,人類的創意不可替代。
4. 品質把關時刻
最終的品質標準掌握在人類手中。AI 可以檢查技術指標,但「這個產品是否真的好用」,需要人類的綜合判斷。
關鍵不是介入多少,而是介入的時機和方式:
輕觸式介入:給個方向提示,讓 AI 繼續執行
「這個設計不錯,但能不能考慮一下行動裝置的使用場景?」
「不是這個錯誤方向,應該是在這個模組中有錯誤」
調整式介入:修正偏差,但保留 AI 的主體工作
「API 設計很完整,但我們先實作核心的三個端點就好」
重導向介入:當方向完全偏離時,及時拉回
「等等,我們的目標用戶不是開發者,介面要更親民一些」
當 AI Team 出現意見分歧時,需要一個清晰的決策流程:
經過這段時間的實踐,我深刻體會到 AI Team 協作不是要取代人類團隊,而是讓人類能專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人類負責「What」和「Why」:設定目標、判斷價值、做關鍵決策
AI Team 負責「How」和「When」:執行細節、優化流程、確保品質
這種分工讓我能以極小的團隊,完成以前需要十幾個人才能做到的事。更重要的是,品質沒有下降,反而因為 AI 的一致性和全面性,很多細節處理得更好。
但這不代表人類可以完全放手。AI Team 需要人類的引導、判斷和創意。就像一個樂團需要指揮,即使每個樂手都很優秀。
未來,我相信這種人機協作模式會越來越普遍。不是 AI 取代人類,而是人類學會如何與 AI Team 協作,一起創造更大的價值。
記住:AI 是最好的團隊成員,但你仍然是團隊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