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 IT 的過程中,我遇到了許多對我而言全新的知識與技術。為了能夠更有效率地吸收,我常常參考雙主修系所同學的學習方式,從中挑選我覺得優秀且值得借鑑的部分,再結合自身習慣加以調整。這算是一種求同存異,最終目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並提升整體的吸收效率。
誠如前幾篇文章所述,我有一種特別的學習策略:將暫時無法理解的程式碼謄錄下來,然後透過一次次的實作與推敲,慢慢摸索它的功能或涵義。這個習慣,其實是受到我同桌同學的啟發。
這位同學在入學前已經出社會工作過數年,累積了相當深厚的業界程式經驗。他會寫一個專門的程式筆記網誌,並用英文記錄每一次的實測成果。當某段程式碼已經完全驗證其功能後,他會在該篇筆記的末尾標上「Finish」,象徵這段學習歷程已經學會,於是將其畫上句號。
相比之下,我沒有他那麼豐富的經歷,只能用更「土法煉鋼」的方式來跟進。我會將不懂的程式碼抄寫在筆記本上,然後再回到電腦上實驗,最後用中文記下結論,象徵自己經過實測後,已經掌握了這段程式的功能。雖然方法不同,但精神是一樣的──也就是不斷記錄、不斷實驗,直到能夠確定「我真的懂了」。
透過這樣的借鑑與調整,我漸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它提醒我:學習並不是一條孤立的道路,而是可以透過交流、觀摩與借鑑來不斷修正的過程,最後譜出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幫助自己完成日後所有的學習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