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中見證現實中最頻繁發生,且破壞力可能最高的攻擊。^9 ^7 ^8 ^2
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是指透過操縱或欺騙人們,使其洩露機密資訊或執行可能危害資安的行為。這種攻擊方式利用的是人類心理,而不是技術漏洞。
「社交工程攻擊者不需要管理員權限,他們只需要一個好故事和一點自信。」
攻擊者會透過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社交平台或偽造網站,假冒可信來源(如銀行、同事、廠商、系統通知等),誘使用者點擊惡意連結、下載附件,或輸入帳號與密碼。^8
常見手法包括:
相關變種
攻擊者以電話或語音訊息假冒內部單位(IT、HR、財務)或外部機構(銀行、政府單位),用口語說服受害者交出帳號、密碼、驗證碼或進行轉帳。
現在的趨勢是使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技術生成、替換或操控影像與聲音,把影像、聲音、語境(文本腳本)結合,產生極難分辨的完整合成內容。^4 ^3
技術原理
攻擊者會試圖冒充可信來源^1,目前主流觀念仍停留在尋找與正版的微小不同之處,像是注意是否拼錯、是否使用相似字元等。然而即使是完全一樣的也要小心,因為駭客可能偽造寄件人地址、來電號碼或建立仿冒網站。
收件人看到的寄件地址(From)可以是假的。如果回信,可能會寄到 From 或 Reply-to 指定的地址。即使用電腦的 IP 位址判斷,在惡意情況下,寄信方可能來自被感染的裝置,裝置本人甚至不知道郵件是從自己電腦發出的。
相關手法概覽
顯示名稱偽造(Display name spoofing):在郵件顯示名稱寫上可信單位或人名(例如「HR‑Admin」),但實際電子郵件地址是惡意域名或外部帳號。使用者常只看顯示名稱就回信。
Reply‑To 操作(Reply‑To manipulation):寄件者在郵件標頭內設定 Reply‑To
為攻擊者地址。使用者按「回覆」時,郵件會發送到攻擊者而非顯示的寄件人。
Return‑Path / Mail From 偽造:發送方(SMTP envelope)被偽造,導致回覆/退信流向惡意地址。
回信鏈插入(Reply chain injection):在原始郵件的引用區或尾端插入惡意 From:
或 Reply-To:
行,欺騙收件者直接回覆那個插入的地址(尤其在轉寄/回覆大量郵件時容易發生)。
帳號被入侵或轉寄規則被設定:真正的內部帳號被攻破或被設置自動轉寄,把回覆導到外部。
郵件中嵌入回覆按鈕或指示:例如「請按此回覆以確認」,但那按鈕其實觸發回覆到攻擊者的郵件地址。
範例 A — Reply‑To 操作:
From: "IT Support" <it-support@yourcompany.com>
Reply‑To: it.support.verify@evil.com
Subject: 請確認你的帳號
使用者看到「From: IT Support」,按回覆→實際收件人是 it.support.verify@evil.com
。
範例 B — 回信鏈插入(轉寄/回覆大量收件人)
--- 原始訊息 ---
From: alice@partner.com
To: team@yourcompany.com
...
--- 以下為插入內容 ---
From: support@evil.com
Subject: Re: 請確認...
來電顯示偽造(Caller ID spoofing)指攻擊者改寫或偽造來電顯示(來電號碼/來電者名稱),讓接聽者看到的是可信的號碼(例如銀行、公司內線、主管手機),其實真正的發話方是惡意者。這常被用於詐騙電話(vishing),提高受害者信任以取得敏感資訊或授權匯款。
常見做法
攻擊者可能會把合法網站完全複製(Clone)成假站,外觀與操作幾乎看不出差別。透過像是 DNS 中毒、修改電腦上的 hosts
檔案或竊取 DNS 設定等手法,使用者即便輸入正確網址,也會被導到攻擊者控制的惡意網站(Pharming)。若再配合中間人攻擊(MITM),可以截取或竄改使用者與網站間的資料,達到完美偽裝與資料竊取的效果。
社交工程不需專業駭客技能,相關工具與範本亦容易取得,導致此類攻擊具有成本低、可自動化、可規模化的特性。即使單次成功率低,大量嘗試下成功的數量也很可觀。
技術門檻低,但效果卻不低,甚至可能是最致命(最具破壞力)的方法。即使在系統在技術上被妥善防護情況下,此類攻擊仍然能奏效。
光用仔細檢查拼字錯誤、相似字型、縮網址等,無法分辨真假。因為這些訊息都可能被偽造,甚至來自已遭入侵的合法服務。從^5 ^12可以看出,即便是專業受過訓練的人也會誤判;對一般人而言,要求他們在處理自身事務之餘還要掌握這些防護知識,實在過於苛刻。
就算全面教育使用者、要求每個人都謹慎點擊、檢查連結與寄件者,實際上會產生巨大的時間與資源成本。
試想:每個人如果多花 30 秒檢查一封信的真偽,一天查看 20 封信,就是 10 分鐘。放大到整個企業、整個社會,就是龐大的資源與生產力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