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30
0
Security

資安的原罪系列 第 30

【30】資安的原罪 ch.4-4 公民意識

  • 分享至 

  • xImage
  •  

【30】資安的原罪 ch.4-4 公民意識

正是文化,促使組織改變習慣,優先從資安的角度考量;正是文化,驅使我們以資安為本設計系統(Security by Design);也因為文化的關係,我們將資安賦權於個人 - AWS資安長Chris Betz ^3


社會文化由公民意識決定

十多年前,台灣社會普遍認為二手菸是無法解決的問題。當時,面對公共場所中的煙霧瀰漫,多數人只能默默忍受。然而,隨著越來越多民眾意識到二手菸的健康危害,社會開始形成共識,凝聚改革力量,最終推動法律修訂,落實公共場所禁菸的規範。

法律一開始也曾遭遇質疑、挑戰與抗拒,但隨著時間推移,禁菸政策不僅被廣泛接受,甚至成為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常態。如今,人們可以在室內自由呼吸,不需擔心吸入有害煙霧,而這一切,正是來自社會意識的轉變。

因為這其實只是習慣的問題,只要我們有那個心,有那個意識,就能打造那樣的社會。尊崇剽竊、破壞等文化,就會發展出那樣的社會;反之尊崇創意、研發等文化,就會發展出那樣的社會。誰對誰錯是複雜的議題、難有答案,但選擇權就在每個人手上。


當今的資安意識

當前大眾如何看待資安?整體而言,主流意識對資安的認同仍然薄弱,甚至存在排斥。這樣的態度。與我們面對航空安全時的反應形成鮮明對比:民眾普遍接受嚴格安檢與繁瑣流程,甚至擔心檢查不夠。

這是因為大眾普遍認同航空安全的重要,卻未對資安建立同樣的共識。對多數人而言,資安仍是一個抽象、遙遠的概念,缺乏迫切感與真實感。既然沒有被視為真正的「必要」,那麼就算只需付出一點點代價,像是操作稍微麻煩、成本略為提高,也難以獲得大眾的支持。即使這些微小讓步,能換來極大的安全保障。

這種漠視,導致我們放任資安環境持續惡化,而最終承擔後果的,往往是那些無力負荷的群體:中小企業、醫療機構、金融單位,乃至各級政府。他們被迫投入龐大資源,應對接踵而來的資安挑戰,如無止盡的監控、備份、漏洞修補與事件應變。

資源是有限的。當這些機構不得不將大量人力、財力與時間投入在治標不治本的問題上,代表原本可用於改善服務、推動創新或照顧民眾的資源也被壓縮、犧牲。


資安意識的逐步升溫

儘管如此,資安的重視似乎有逐漸升溫的跡象。微軟提出的「數位日內瓦公約(Digital Geneva Convention)」^7 構想就是一個代表,呼籲全球應建立網路空間的行為準則,建議各國應共同承諾以下三點:

  1. 不從事或容許任何在其領土或管轄範圍內的人,進行危害雲端服務安全、完整性或機密性的網路行動;
  2. 不應以間諜行動為由,任意破壞雲端服務的安全性;
  3. 國家發動的任何網路行動,都應盡可能避免對非目標對象造成損害。

此外,各國政府應強化合作,透過強而有力、公開且多邊的行動,促使違規國家為其行為負責。這不僅能對不當行為產生嚇阻作用,也能共同推動全球走向更安全的網路未來。

如同「數位日內瓦公約」的理念,我們也可以進一步邁向「數位聯合國宣言」的目標,全面打擊網路犯罪。這將是一場全球共識的行動,類似過去國際社會對核武與化學武器的限制。我們必須攜手合作,共同打造一個更安全的數位世界。We must all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more secure and cyber-resilient world.


資安也許沒有那麼難

如今的資安挑戰,猶如在黑暗中摸索安全的出路,但若我們願意「開燈」,打造一個更安全的資通訊環境,或許情況沒有那麼複雜與難解。

當前許多資安問題的根源,其實可以分為幾個簡單的層面:設備終將被攻破、廠商缺乏責任、以及對犯罪者極具吸引力的網路環境。因此,若要改善資安現況,我們也可以考慮應從這幾個方向出發:

1. 新心態:預設會被入侵的思維

我們必須承認:現代電腦與裝置無法完全抵禦入侵與操控。因此,在採用新科技的同時,應主動了解其風險並採取防範措施。此外,應採取「假設系統已被入侵」的思維,強化資安監控與鑑識能力,及早發現異常、主動應對,並執法追查與制裁。

2. 新制度:讓廠商負起責任

資安不只是使用者的責任,更應回歸到源頭。廠商應對產品的安全負起更多責任,從軟體開發階段就導入安全設計原則,全面提升程式品質與資安防護標準^2,並負起發生資安事件所造成的損失賠償。唯有建立起負責任的企業文化,才能打造安全的使用環境。

3. 新世界:打造讓犯罪者難以立足的環境

推動更完善的國際網路治理規範,打擊跨國網路犯罪的孳生,確保每個國家都有法律與技術基礎,保護公民免受跨境網路攻擊與數位侵害。志同道合的國家應可以考慮成立「資安聯盟」,明確禁止會員國^5 利用自身境內的基礎設施(如交換器、路由器、網頁伺服器、DNS伺服器等)發動攻擊或進行情報外洩。


我們想要的未來

回顧現有的技術與制度,不難發現:我們其實早已擁有許多改善資安的手段與方法。筆者所提的最後一個原罪,來自人性 —— 我們真正要面對的問題其實是:我們願不願意改變。

一旦我們願意打造更安全的資安環境,這樣的意識就會集會而成一股力量,對資安要求的提升,會促使法律制度的推動與落實;法律的落實,會驅動企業與組織改變其行動方式;而企業與組織的新需求,則會進一步推動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最終社會就會往我們共同期望的方向成形。

這正是本書最終想傳達的訊息 —— 如果閱讀本書後,能讓哪怕只有激起一位讀者對資安意識的認同,那我們也許就朝向一個更安全的資通訊社會邁進了一步。因此比起問資安問題怎麼解決,也許真正該問的是:資通訊安全重要嗎?我們是否願意做出一點付出,換取更安全的環境?,本書在此完成閉環,回到第一章 「資安的重要性」。


上一篇
【29】資安的原罪 ch.4-3 政府與法律規範
系列文
資安的原罪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