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參賽已經發文過半,因為有部分是個人觀點,所以在看資料時,難免會因無法綜觀事實全貌,而有偏頗,但資安的議題應該是要從嚴,而非假裝看不見問題,不然何來零信任的觀點出現?在整理資料時,也有發現例如iThome、民視財經等等的記者,很盡責去追蹤後續的狀況,然而,資安事件要完全能夠透明,其實還是有其一定的難度,主要還是牽涉到很多專業的層面,但還是以能夠有一定層度的後續說明為主要目標,這也是讓大家能夠建立信任的一個重要因素。共勉之!
本篇主要討論「個人資料保護」的資訊韌性的議題
長榮航空(EVA Air) (上市航運;股票代號:2618)為台灣指標性國際航空公司,營運涵蓋客貨運、地勤、維修與全球訂位系統。其資訊系統承載大量旅客個資、航班作業、票務交易與飛航安全資料,資安韌性直接關係到營運穩定與顧客信任。
(1) 長榮航於113/04/25在公開資訊觀測站所發佈之重訊:
(2) 引用2025/05/20 iThome報導:https://www.ithome.com.tw/news/162548
根據新聞報導,此次事件涉及 388 筆旅客個資遭不當瀏覽,包含姓名、行程與聯絡方式,雖不含信用卡資訊,但仍引發外界關注。不過,究竟對方如何取得旅客帳號,在114年股東會及永續報告書上,也未見後續的相關說明。所以本篇主要討論「個人資料保護」的資訊韌性的議題。
對於本次事件,我們主要關注的焦點在於388筆的個資遭不當瀏覽,因此檢視長榮航114年股東會年報及永續報告書有關「個資保護」的部分,來看長榮航對於個資保護的安全管理機制:
從長榮航114年的股東會年報以及永續報告書裡面,長榮航其實從111年就成立「資訊安全暨個資保護委員會」,由以上資料顯示,長榮航對於個資保護的資訊韌性上,很早就已經在運作,因此應該有一定的資訊韌性成熟度
。
此次資安事件,儘管長榮航空在事件發生當日即發布重訊,並聲稱已啟動資安防護機制,對於外界最關切的問題「攻擊者如何取得旅客帳號與個資」公司始終未予以具體說明,同時,在 114 年度股東會與永續報告書中,長榮航空亦未針對此事件進行後續揭露或制度檢討,甚至未提及個資外洩的處理流程、通報機制是否啟動、受影響旅客是否獲得通知與補救
。此種資訊透明度的缺失,不僅違背了企業在ESG治理中「誠信揭露」的基本原則,更可能削弱外部利害關係人對其資安韌性的信任。
此外,長榮航其實從111年就成立「資訊安全暨個資保護委員會」,這也代表公司本來就非常注重個資的議題,然而,此次事件,還是不禁令人質疑:「資訊安全暨個資保護委員會」是否僅止於形式
?若制度存在,卻無法在事件發生時發揮監督與應變功能,那麼其設立的初衷與治理效益便大打折扣。
最後,航空業這類高度依賴數位化系統與個資處理的產業中,資安事件的回應,不應該只有「初步評估無重大影響」
,其實建議更應該包含以下各點:
(1) 攻擊手法與弱點分析;
(2) 受影響範圍與資料類型揭露;
(3) 復原進度與制度強化措施;
(4) 對旅客的通知與補償機制。
長榮航空若未能在事後進行制度性反思與公開揭露,不僅無助於建立資安治理的成熟度,更可能因為資訊韌性的不足,讓資安事件成為公司與旅客間不信任的起點
。
企業的資訊韌性不只是防禦能力,更是面對風險時的誠信、透明與責任感。若企業選擇沉默或模糊處理,將使資安治理淪為形式,而非實質作為。
以上給大家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