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聊了 LogicalPlan 的設計模式和表達式系統,今天我們要深入 DataFusion 的優化器框架。雖然第10天我們已經簡單介紹過優化規則,但今天我們要挖得更深一些,看看 OptimizerRule 這個 trait 背後的設計哲學,以及優化器是如何協調這些規則的。
為什麼要深入了解優化器框架?因為它決定了你的查詢能跑多快。一個設計良好的優化器框架,能讓新的優化規則輕鬆集成,讓規則之間協調工作,最終讓 SQL 查詢顯著提升效能。
從 DataFusion 的原始碼可以發現所有的優化規則都實現了同一個 OptimizerRule
trait。
pub trait OptimizerRule: Debug {
fn name(&self) -> &str;
fn apply_order(&self) -> Option<ApplyOrder> { None }
fn rewrite(&self, plan: LogicalPlan, config: &dyn OptimizerConfig) -> Result<Transformed<LogicalPlan>>;
}
這樣的的設計有以下優點:
1. 統一性 - 所有規則都遵循相同的接口,優化器不需要知道具體是哪些規則,只要知道它們都遵循這個契約就行。這讓添加新規則變得超級簡單。
2. 可測試性 - 每個規則都可以獨立測試,不需要依賴整個優化器。你可以寫個簡單的測試,給規則一個 LogicalPlan,看看它會不會正確地優化。
3. 可組合性 - 規則可以任意組合,你可以只啟用某些規則,或者調整規則的順序,這在調優時非常有用。
ApplyOrder
這個枚舉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蘊含著深刻的優化策略:
pub enum ApplyOrder {
TopDown, // 自頂向下
BottomUp, // 自底向上
}
TopDown 策略就像是「先下手為強」。比如謂詞下推規則,它需要盡快把過濾條件推到數據源,減少需要處理的數據量。所以它選擇 TopDown,在處理子節點之前就先把過濾條件推下去。
BottomUp 策略則是「先了解情況再行動」。比如常數折疊規則,它需要先知道子表達式的值,才能決定如何簡化。所以它選擇 BottomUp,等子節點都處理完了,再進行常數折疊。
這種設計讓每個規則都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執行策略,而不是被強制使用同一種方式。
優化器使用固定點迭代(Fixed-Point Iteration)來確保所有可能的優化都被應用。聽起來很高大上,其實就是「一直重複,直到沒法再優化為止」。
let mut i = 0;
while i < options.optimizer.max_passes {
for rule in &self.rules {
// 應用規則...
}
i += 1;
}
為什麼需要這樣做?因為規則之間可能會相互影響。比如:
如果只跑一遍,就會錯過這些連鎖優化效果。
優化器不是簡單地按順序執行規則,而是根據每個規則的 apply_order
來決定如何調度:
match rule.apply_order() {
Some(apply_order) => new_plan.rewrite_with_subqueries(
&mut Rewriter::new(apply_order, rule.as_ref(), config),
),
None => rule.rewrite(new_plan, config),
}
這裡有個有趣的設計:如果規則指定了 apply_order
,優化器會幫它處理遞歸;如果沒有指定,規則就得自己處理遞歸。這給了規則實現者更多的靈活性。
DataFusion 的預設規則順序不是隨便排的,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let rules = vec![
Arc::new(EliminateNestedUnion::new()), // 1. 先清理結構
Arc::new(SimplifyExpressions::new()), // 2. 簡化表達式
Arc::new(ReplaceDistinctWithAggregate::new()), // 3. 重寫操作
Arc::new(EliminateJoin::new()), // 4. 消除不必要的 Join
// ... 更多規則
Arc::new(OptimizeProjections::new()), // 最後:優化投影
];
為什麼要這樣排?
先簡化,後優化 - SimplifyExpressions
在早期執行,把複雜表達式簡化,為後續規則創造更好的條件。
先消除,後下推 - EliminateFilter
在 PushDownFilter
之前執行,先把明顯沒用的過濾器去掉,再考慮下推。
先下推限制,後下推過濾 - PushDownLimit
在 PushDownFilter
之前執行,因為限制條件通常比過濾條件更「急迫」。
最後優化投影 - OptimizeProjections
在最後執行,清理所有不必要的列。
有些規則之間有隱式的依賴關係,雖然沒有明確聲明,但順序錯了就會出問題:
WHERE TRUE
或 WHERE FALSE
這樣的特殊情況假設我們想寫一個規則,把 SELECT *
替換成具體的列名。這在實際應用中很有用,因為 SELECT *
會讀取所有列,包括不需要的。
#[derive(Default, Debug)]
pub struct ExpandStarRule;
impl OptimizerRule for ExpandStarRule {
fn name(&self) -> &str {
"expand_star"
}
fn apply_order(&self) -> Option<ApplyOrder> {
Some(ApplyOrder::TopDown) // 自頂向下,盡早處理
}
fn rewrite(
&self,
plan: LogicalPlan,
_config: &dyn OptimizerConfig,
) -> Result<Transformed<LogicalPlan>> {
match plan {
LogicalPlan::Projection(proj) => {
// 檢查是否有 SELECT * 的情況
if self.has_star_projection(&proj.expr) {
// 展開為具體的列
let expanded_exprs = self.expand_star(&proj.expr, proj.input.schema())?;
let new_proj = Projection::try_new(expanded_exprs, proj.input)?;
Ok(Transformed::yes(LogicalPlan::Projection(new_proj)))
} else {
Ok(Transformed::no(plan))
}
}
_ => Ok(Transformed::no(plan)),
}
}
}
寫好規則後,需要把它加到優化器中:
let mut rules = Optimizer::new().rules;
rules.insert(0, Arc::new(ExpandStarRule::new())); // 插入到開頭
let custom_optimizer = Optimizer::with_rules(rules);
測試優化規則其實很簡單:
#[test]
fn test_expand_star() {
let table_scan = test_table_scan().unwrap();
let plan = LogicalPlanBuilder::from(table_scan)
.project(vec![col("*")])? // SELECT *
.build()?;
let optimizer = Optimizer::with_rules(vec![Arc::new(ExpandStarRule::new())]);
let optimized = optimizer.optimize(plan, &OptimizerContext::new(), |_, _| {})?;
// 檢查是否正確展開為具體的列
assert!(matches!(optimized, LogicalPlan::Projection(_)));
}
有時候查詢很複雜,需要更多輪優化:
let config = OptimizerContext::new()
.with_max_passes(32); // 預設是 16
在開發階段,你可能不想因為一個規則出錯就讓整個優化失敗:
let options = ConfigOptions::new()
.with_optimizer_skip_failed_rules(true);
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你可能需要不同的規則集合:
// 只保留基本的優化規則,適合簡單查詢
let basic_rules = vec![
Arc::new(SimplifyExpressions::new()),
Arc::new(PushDownFilter::new()),
Arc::new(OptimizeProjections::new()),
];
// 完整的規則集合,適合複雜查詢
let full_rules = Optimizer::new().rules;
寫優化規則時,要注意效能:
Transformed::no(plan)
使用 EXPLAIN
來觀察規則的效果:
EXPLAIN (VERBOSE, FORMAT TEXT)
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column1 > 100;
這會顯示優化前後的計劃,你可以看到你的規則是否正確工作。
在生產環境中,你可能想監控優化器的效能:
let start = Instant::now();
let optimized_plan = optimizer.optimize(plan, &config, |plan, rule| {
println!("Applied rule: {} in {:?}", rule.name(), start.elapsed());
})?;
今天我們深入探討了 DataFusion 的優化器框架,從 OptimizerRule
trait 的設計哲學,到 Fixed-Point Iteration 的巧妙機制,再到規則間的依賴關係和自定義規則的開發。
優化器框架是 DataFusion 的核心組件之一,它通過統一的 trait 接口、靈活的執行策略和精心設計的規則順序,實現了高效且可擴展的查詢優化。理解這個框架,不僅能幫助你更好地使用 DataFusion,還能讓你在需要時開發自己的優化規則。
明天我們將探討物理計劃生成過程,看看優化後的邏輯計劃是如何轉換為可執行的物理計劃的。這將是從邏輯優化到實際執行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