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6
0
生成式 AI

AI Development系列 第 16

Day 16|深偽(Deepfake)帶來的信任危機

  • 分享至 

  • xImage
  •  

Day 16|深偽(Deepfake)帶來的信任危機

一、從娛樂到威脅

Deepfake 最初多用在「好玩」的場景:

  • 把明星臉換到電影角色上
  • 把自己套進偶像 MV

但隨著技術普及,問題越來越嚴重:
👉 任何人都可能被「生成」出從未做過的行為,這直接挑戰了社會的信任基礎。


二、信任危機的四個層面

1. 個人層面:隱私與名譽

  • 假冒影片:有人被合成進色情片,名譽受損。
  • 社交攻擊:假語音騙家人轉帳。
  • 結果是: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間「形象崩壞」,卻難以澄清。

2. 政治層面:資訊戰武器

  • Deepfake 可被用來偽造政治人物的演講或行為。
  • 在選舉、外交談判時,可能成為「假新聞 2.0」。
  • 危險之處在於:即使事後澄清,謠言已經造成傷害。

3. 商業層面:詐騙與詐騙升級

  • CEO 語音詐騙:有人用 AI 偽造 CEO 的聲音,騙財務人員轉帳。
  • 品牌假廣告:有人合成代言影片,讓消費者誤信真有合作。
  • 這讓企業不得不投入更多資源做「真實性驗證」。

4. 社會層面:真假難辨的普遍焦慮

  • 當假影像太多,人們開始懷疑一切。
  • 結果不是「信錯」,而是「乾脆不信」。
  • 這種普遍的不信任,可能會削弱社會共識,帶來更大分裂。

三、技術對抗:能否以毒攻毒?

  1. 檢測工具

    • AI 偵測 AI:用模型辨識深偽影像特徵(像素異常、眨眼頻率)。
    • 缺點:技術軍備競賽,今天能檢測的,明天可能被繞過。
  2. 數位浮水印(Watermarking)

    • 在生成內容中加入不可見標記,事後可驗證來源。
    • Google、Adobe、OpenAI 都在推這類方案。
  3. 來源驗證(Content Authenticity Initiative)

    • 在相機或創作工具上加「真實性簽章」,證明內容沒被竄改。
    • 缺點:需要產業鏈共同採用,推廣難度高。

四、法律與倫理的追趕

  • 法律:許多國家開始立法禁止惡意 Deepfake(特別是選舉、色情、詐騙)。
  • 倫理:平台(YouTube、Twitter)逐步規範上傳規則,要求標註 AI 生成內容。
  • 挑戰:法律滯後,跨國管轄困難。

五、我的觀察

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 Deepfake 的威脅,是看到一則「假政治人物演講」影片,細節幾乎無破綻。
雖然我理性上知道它是假的,但仍有瞬間被動搖。
👉 這讓我意識到,危機不只是「真假難辨」,而是「人類大腦本來就容易被影像說服」。


六、結語

Deepfake 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 信任問題
未來我們可能需要兩種「免疫系統」:

  1. 技術免疫:檢測、浮水印、來源驗證。
  2. 社會免疫:媒體素養、法律規範、平台責任。

👉 當「眼見不為憑」成為常態,新的信任機制才是人類社會真正的挑戰。


上一篇
Day 15|AI 與著作權:誰擁有生成內容?
下一篇
Day 17|偏見如何被放大?生成式 AI 的數據風險
系列文
AI Development1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