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30
0

最後一天,我們來一起看看 Ktor 3 帶來的各種東西,以及我們介紹了哪些東西。

首先,我們介紹了Ktor 3 的安裝以及本地運作,以及我們勾選套件時一起帶來的狀態頁面與靜態頁面。接著,我們介紹了最新的 Exposed 框架 DSL 使用方式,以及怎麼用 DAO 改寫。另外我們介紹了一個 Exposed 最新引入的新功能,也就是使用非同步的 R2DBC 實作。透過 R2DBC 我們可以讓存取資料庫的效能變得更好,再次提升專案的效能。

接著,我們開始介紹 Ktor 新增的各種套件,比方說依賴注入websocket壓縮回應容器存活檢查與就緒檢查程式碼靜態分析與排版

接著我們用 GCP 作範例解釋了如何部署,到這邊我們就將專案的建立、撰寫、部署一套流程全部介紹完了。

接著,趁這個機會,我花了幾天時間介紹了使用 Kotlin 和 Ktor 作後端開發與其他方案的比較。首先和我比較熟悉的 Laravel 進行了比較,接著是和 Golang 比較,和 Python 比較

接著,不可避免的,一定會和 Java 比較。我們比較了Java 後端開發最多人使用的框架Spring boot、以及兩個框架在非同步寫法的差異。我們比較了 Quarkus,並特別提到了使用 quarkus 在雲端部署上面的便利性

接著,我們花點時間重新看 Ktor 框架的架構,以及這個框架在設計上如何善用 Kotlin 語言的特性。我們講到了 Ktor 模組概念的設計,在前端生成時大量使用 trailing lambda套件怎麼對輸入進行轉換怎麼做自動化測試自動化測試時怎麼 mock 元件

介紹完之後,我們介紹了幾個比較新的功能,包含了 HTMXAI 代理人怎麼搭配 Exposed 測試,甚至提到了怎麼撰寫自己的套件

也利用後面幾天的機會,讓大家可以多看看新的中文文件 https://openaidoc.org/zh-Hant/ktor

希望透過這系列文章,可以讓更多人認識 Ktor 這個框架,知道在什麼狀況下,我們可以透過選擇 Ktor 這個框架帶來什麼好處。在哪些狀況下,則可以選擇其他的方式,每個方式又各自有怎樣的取捨。

最後這幾天大家有所收穫,我們明年見!


上一篇
Day 29:定義自己的 Ktor 套件
系列文
每天一點 Ktor 3.0:一個月學會 Kotlin 後端開發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