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瞭解到了 Sub Agent 的是什麼,接下來就要開始進入怎麼使用他囉!
要建立 Sub Agent,我們可以使用內建的 /agents
指令:
選擇 Create new agent 後他會請你選擇 scope:
接著問你希望要透過 Claude Code 幫你建立,還是你手動自己寫。我們先選擇用 Claude Code 建立:
接著描述你希望 Agnet 能幫你做的事情:
等 Claude Code 產完之後就會出現下面這個視窗,問你想讓這個 Sub Agent 使用哪些工具:
接著會問你希望使用哪個 mode:
以及顯示的顏色:
以上都選完之後他就會把 Claude Code 產出的內容顯示給我們看:
按下 Enter 後就大功告成囉!
如果你打開來看的話,他基本上就是一個描述性的 md 檔案,比較特別的是他在開頭會以 Front Matter(前置資料)的格式列出幾個基本資料:
建立好 Sub Agent 後,有兩種方式可以使用它們。
自動選擇:Claude Code 會根據你的需求自動選擇最適合的 Sub Agent。例如,當你說「幫我檢查這段程式碼有沒有問題」時,它可能會自動呼叫 code-reviewer Agent。
手動指定:在提示中直接提到 Agent 的名稱,像是:
Sub Agent 在以下情境特別有用:
當你完成一個功能後,可以呼叫專門的 code-reviewer Agent 來進行審查。這個 Agent 會專注在程式碼品質、最佳實踐、潛在的 bug 等方面,給出專業的建議。
有一個專門的 test-runner Agent 可以在你修改程式碼後,自動執行相關的測試。如果測試失敗,它會分析原因並嘗試修復,這樣你就不需要在寫程式和測試之間來回切換。
如果你的專案是前後端一起,這時候就可以建立 frontend-developer 和 backend-architect 這兩個 Agent,分別負責前端和後端的開發工作。
/command
有什麼不同?你可能會想,既然已經有 /command
了,為什麼還需要 Sub Agent 呢?
/command
的定義更像是「快速鍵」,而 Sub Agent 是「專業顧問」。
舉個實際的例子,如果你想執行測試,通常來說會使用 /test
command,他會立即執行測試指令,顯示結果。但如果你選擇 test-runner Agent,就不只是執行測試,還會在發現失敗時主動分析原因,提出修復建議,甚至直接修復問題後再次測試,形成一個完整的測試循環。
簡單來說,command 適合「做一件明確的事」,而 Sub Agent 適合「扮演一個專業角色來協助你」。
Sub Agent 是 Claude Code 中一個非常強大的功能,讓 AI 輔助開發從「你和 Claude Code 一個人 pair」變成「你和 Claude Code 的團隊 pair」。
你會想建立什麼樣的 Sub Agent 呢?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唷!我們明天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