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2
0
AI & Data

從RAG到EmoRAG:讓AI真正聽懂你的心聲系列 第 22

第22天:行業實戰案例分析

  • 分享至 

  • xImage
  •  

一. 前言

今天的主題有四個FAANG採用策略、新創vs企業差異、ROI計算舉例、風險評估。

FAANG 是美國股市和科技圈常用的縮寫,代表五家主要的網路與數位娛樂巨頭:

F — Facebook(現為 Meta)
A — Apple
A — Amazon
N — Netflix
G — Google(母公司 Alphabet)

說來古怪,FAANG怎麼沒見到大名鼎鼎的Microsoft阿?!!被排擠了?!!欸?!

原來阿,FAANG 是一個舊時代的投資縮寫,反映 2010s 的網路成長股;
微軟沒被列入,是因為當時已是成熟企業,不屬於“新興高成長股”範疇。

二. 科技巨頭(例如:FAANG 和 Microsoft):2025以AI發展為最高、最優先戰略原則

資料來源:

1. 策略投入 + 資本支出 (CapEx) = 無可限量的成長加速
2014 年至 2024 年間,美國六大科技公司(包括 Apple、NVIDIA、Microsoft、Alphabet (Google)、Amazon (AWS) 和 Meta Platforms)的資本支出(CapEx)從 $330 億美元增長到 $2,120 億美元,年增長率高達 63%。這筆資金主要用於建構 AI 基礎設施。

2. 整合核心產品與AI基礎設施
科技巨頭正積極競相開發和部署下一代 AI 基礎設施,包括代理介面、企業副駕駛、自主系統和主權模型。
• Microsoft: 將 AI 產品收入年增長率達 175%。產品上的AI結合,他們將 Copilot(副駕駛)功能整合到 Microsoft 365 套件中。
• Google: 執行長 Sundar Pichai 認為 AI 是推進 Google 使命的「最重要方式」,其機會「非常巨大」。Google 推出了 Gemini 模型,以及嵌入在搜尋中的 AI 總覽,截至 2025 年 4 月擁有 15 億月活躍使用者 (MAUs)。他們每月處理超過 480 兆個詞元,年增 50 倍。
• Meta Platforms: 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旗下應用程式中有近 10 億月活躍使用者正在使用 Meta AI。
• Amazon: 將 AI 應用於零售業務,推出了 Rufus(AI 助理)來幫助顧客購物和尋找產品信息。同時,他們透過開發客製化晶片(例如 Trainium)來控制 AI 基礎設施的成本,Trainium2 晶片的性價比比標準 GPU 執行個體高出 30-40%。
• Apple: 於 2024 年 7 月發布了 Apple Intelligence,將 AI 系統整合到其裝置中。
• AI 代理人的進化: AI 正從簡單的聊天機器人演變為能夠代表使用者推理、行動並完成多步驟任務的「AI 代理人」,例如 Salesforce Agentforce 和 Anthropic Claude 3.5。

3. AI晶片自研策略

各大科技巨頭紛紛投入自研AI晶片以降低對Nvidia的依賴:

Google TPU系列:Google近十年來持續開發AI晶片,正在開發第五代TPU,分為效能型和效率型兩種版本,用於建立Gemini等大型語言模型。

Meta MTIA晶片:Meta推出第二代AI晶片MTIA(Meta Training and Inference Accelerator),Facebook和Instagram都使用MTIA晶片支援社群媒體排名和廣告模式。

微軟Azure Maia:微軟於2023年推出Azure Maia 100 AI Accelerator,專為模型訓練和推理設計,目前僅限內部工作負載使用。

傳統企業 (Traditional Enterprises):AI 採用優先順序提高

傳統企業也逐漸將 AI 視為戰略重點,這反映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提及「AI」的頻率增加,以及企業級應用程式的部署上。
1. 將 AI 視為「營收驅動」的成長引擎
傳統企業對生成式 AI 的投資,主要目標是以營收為中心的改進,而非單純的成本削減。
• 主要目標: 企業希望 AI 改善的主要領域包括:提高生產/產量、客戶服務和銷售效率。

2. 各行業 AI 應用案例
許多傳統企業正在將 AI 整合到核心業務流程中,以提高效率和客戶體驗。

  • 金融服務 (Financial Services):
    • 美國銀行 (Bank of America): 虛擬助理 Erica 已處理了超過 25 億次客戶互動,提供即時財務洞察和協助。
  • 醫療保健 (Healthcare):
    • Kaiser Permanente: 部署了多模態環境 AI 抄寫員,到 2024 年 12 月,已有約 7,000 名醫生使用,處理了超過 250 萬份就診記錄,極大地減輕了行政負擔。
  • 餐飲業 (Restaurant Industry):
    • Yum! Brands (百勝餐飲集團): 旗下包括肯德基和必勝客等品牌,推出了 Byte by Yum! AI 驅動的餐廳管理平台,在推出第一個月內就有 25,000 家餐廳使用了至少一項產品。

小結
總體而言,科技巨頭透過巨額的資本投資和橫向平台的部署來鞏固 AI 領導地位,而傳統企業則透過專門的、以營收為導向的 AI 軟體和應用,迅速將 AI 轉化為其核心業務的實用性成長工具。這種趨勢正在加速,並且無疑是技術和地緣政治領域的「賽局時刻」。

三. 新創vs企業差異

指標 新創企業 大型企業
組織結構 扁平、彈性、成員跨多角色 層級分明、流程完善
創新速度 快速迭代、快速實驗 穩健推進、強調一致性
風險容忍度 高,市場與技術皆有失敗可能 低,注重長期穩定
資源投入 靈活募資,低成本運營 固定預算、完整基礎設施
成長目標 快速增長,尋求市場顛覆或IPO 緩慢擴展,強調業務持續

技術策略差異

  • 新創企業特色:

    • 垂直AI專精:2025年新創生存法則聚焦於垂直AI(Vertical AI),鎖定單一產業或場景,解決明確且深刻的痛點

    • 數據飛輪策略:建立「初始數據→打造產品→吸引用戶→產生更有價值數據→優化模型」的正向循環

    • 技術配方權衡:優先調用API或微調開源模型,除非有革命性突破才自建

  • 大型企業優勢:

    • 完整生態整合:如Google將AI技術融入Gmail智能回覆、搜尋引擎演算法、YouTube內容推薦等數十億人使用的產品

    • 跨領域協作能力:擁有資源進行大規模基礎研究和跨部門技術整合

    • 長期投資能力:能承擔高風險、長週期的技術投資

成功案例對比

  • 新創成功實例:

    • 台灣企業AI導入:製造業如台積電利用AI進行良率優化、設備維護;金融業如玉山銀行推行智能理財服務;科技業如聯發科利用AI強化晶片設計
  • 大型企業轉型:

    • 中華電信數位轉型:於2023年榮獲哈佛商業評論「數位轉型鼎革獎」,成功將傳統電信服務數位化,拓展至雲端服務、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領域

四. 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ROI)

ROI的意義在於判斷投資的「性價比」
ROI計算實例與最佳實踐
基本ROI計算公式
標準公式:ROI = [(收益 - 成本) ÷ 成本] X 100%
實際應用案例

  • 軟體專案投資:

    • 專案成本:$100,000
    • 預期收益:$200,000
    • ROI計算:(200,000 - 100,000) / 100,000 × 100% = 200%
  • 企業設備投資實例:

    • 小型烘焙坊投資新烤箱案例:
      • 烤箱成本:50,000元
      • 5年維護費用:5,000元(1,000元/年)
      • 5年預期增加銷售:500,000元(100,000元/年)
      • ROI計算:(500,000 - 55,000) / 55,000 × 100% = 809%

五. 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流程(參考NIST CSF 2.0框架):

識別 → 保護 → 偵測 → 回應 → 復原

NIST CSF 2.0框架應用

五大核心功能:

  • 識別(Identify):資產管理、風險評估、業務環境了解

  • 保護(Protect):存取控制、資料安全、防護技術

  • 偵測(Detect):異常與事件監控、安全監控

  • 回應(Respond):事件回應計畫、溝通協調

  • 復原(Recover):復原計畫、系統改進

用NIST CSF 2.0框架建立風險矩陣

1. 步驟:如何建立風險矩陣
(1) 風險辨識:列出專案可能面臨的所有風險(如需求不明確、技術障礙、進度延誤、預算超支等)。可以參考以往專案經驗或召開小組討論。
(2) 評估風險的可能性與衝擊:對每一項風險,評估其發生的「可能性」(Likelihood)與「衝擊」(Impact)等級(通常1-5分)。
(3) 填入風險矩陣:將風險依據兩個維度(可能性×衝擊)放進5×5或4×4風險矩陣分類:

🟢低:監控即可

🟡中:需要有應對預案

🔴高:必須主動緩解措施
(4) 制定緩解措施:針對高分風險,安排專責人員與具體措施。

2. 實際範例:專案風險矩陣

風險項目 可能性(1-5) 衝擊(1-5) 總分 風險等級 緩解措施
需求變更頻繁 4 5 20 設立需求凍結點,與客戶定期確認功能優先順序
技術可行性不確定 3 5 15 先行技術PoC(概念驗證)、安排備用技術選項
關鍵人員流失 2 4 8 交接文件齊全、雙人備份機制
外部供應鏈延誤 2 3 6 預先詢價、供應商多元備援
進度延遲 3 4 12 訂立里程碑審查點、建立自動化進度追蹤

風險矩陣能讓團隊視覺化優先處理事項,集中資源解決關鍵障礙,並提升專案成功機率。

如需要可用範本,可於Miro、Notion、Excel等工具中搜尋「Risk Matrix Template」模板。

依據公司文化的模板推薦

公司文化 常見模板 溝通特色
敏捷 泳道、看板、OKR 短期目標、即時調整、快速透明
隕石式 Gantt條狀、分階段、文檔型 長時程、明確審核、階段明確
轉型文化 From-To、戰略主題 強化文化共識、跨部門大方向、推動變革

六. 結論

今天站在了巨人的肩膀看見FAANG的AI導入策略,他們企業雄厚總是做出讓人歎為觀止的產品,也使一般使用者十分熟悉且受益良多,我們可以一窺他們的最新進展,做一個受益者,不管在投資股票或使用產品。
我們今天也站在公司的角度去學習風險控管的一些知識,期待在好的風險控管達到最小損失,讓大家都不要做白工。


上一篇
第21天:新興技術與發展趨勢
系列文
從RAG到EmoRAG:讓AI真正聽懂你的心聲22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