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9
0


可能會有人開始擔心,AI現在這麼強大,能夠做到那麼多事情,那將來的藝術家、工程師該怎麼生存下去,至少現階段是不用擔心AI完全取代人類的,而是要去學會利用AI與他共存。AI創作與傳統創作的合作與分工,正在成為當代內容產業與藝術圈不可忽視的重大趨勢。生成式AI、深度學習與智能代理技術不僅推動了創意流程的革新,更讓創作者面臨全新的人機協作局面。​
過去,傳統創作強調個人天賦、靈感與手工技藝,每一項作品都蘊含著創作者長時間的思考與勞動。然而,AI的出現為內容產製帶來大規模自動化與即時生成能力——例如劇本、插畫、配樂、影像、行銷文案等皆可透過語言指令、範例圖片一鍵生成。這意味著繁瑣重複的技術步驟(初稿、草圖、資料查找、畫面合成),愈來愈多由AI協作工具自動完成;而人類創作者則聚焦於提煉創意、設計整體風格與精神主題、修潤細節及最終審美判斷。​
在AI與人類的合作中,創作者可透過精準prompt(指令語言)、樣例與審美指導,讓AI產出更符合需求的草圖或草案。傳統藝術家與設計師逐漸轉型為「策展人」與「編輯者」:他們學會統籌AI、Photoshop、Clip Studio、ChatGPT等工具的協同工作流程,形成「多工具整合式」新創作流程。更進一步,藝術家也能有意識地將AI當成共創夥伴、靈感刺激來源,甚至透過讓AI輔助構思跨界企劃與多媒體展覽,開闢自身從未涉獵過的創作領域。​
這種人機分工也引發一系列新討論。首先,創意的「能動性」界線變得模糊──誰才是真正的作者?許多法律和產業規範正逐步建立「AI共同創作」、「人類指導AI貢獻」等權利歸屬機制。台灣、日本、韓國等地則開始討論AI作品著作權、透明度與證明人類貢獻度的立法方向,確保AI協作下的公平保障與創新激勵。​
展望未來,AI創作和傳統創作將不斷交錯成長、相互補充。AI降低門檻讓更多人能參與內容生產,而傳統創作者則憑藉獨特審美力、文化理解與情感敘事,讓AI創意更具深度與溫度。這樣的合作與分工,將是現代內容產業走向高效、多元、共創未來的重要基石。​


上一篇
(Day28)未來娛樂產業的AI應用猜想
系列文
娛樂式生成式AI:30天深度玩轉音樂、影像、劇本、遊戲與虛擬世界29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