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程式到後期,有一種奇妙的感覺,我開始回顧這個三十天的專案,突然覺得最值得留下的,不是那些功能或動畫,而是理解,理解為什麼這樣設計、為什麼放這裡、為什麼那段 code 寫得那麼繞,於是我開始做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在每個關鍵檔案裡寫下故事型註解。
在 useTasks.js 裡,我加上這樣的句子:「任務邏輯的心臟:保持純淨與可預測。每次變動都像寫日記——乾淨的一頁,記下一個新故事。」我不再只寫「add new task」這種機械式的說明,而是想讓註解也有溫度,因為未來某天,我可能已經忘記這段邏輯,或已經變成另一個階段的我,當我重新打開專案,看見這行文字,希望能馬上記起當初那種小心翼翼、又帶點溫柔的設計心情,在 main.js 裡,我寫道:「舞台佈置的起點:把燈光(主題、語言、路由)都準備好,觀眾才會坐下來看演出。」,註解不是附註,而是理解的延伸,它讓我在程式的世界裡留下了自己的語氣、比喻和節奏。
我也重新整理了 README.md,開頭寫著:「三十天前的我,只知道 Vue 是一個框架;三十天後,我能讓它說出溫柔的話。」我為每個資料夾寫下小小的註解,例如 composables 代表行為模式(邏輯腦),i18n 代表語言靈魂(說話的方式),寫註解這件事,看似是為了回顧,其實是另一種學習,當我試著把「為什麼這樣寫」說清楚的時候,我同時也更理解了自己,那感覺就像在整理一座圖書館,每一本書都重新被標上書籤,每個檔案都有自己的故事。
以前的我,總覺得只要功能能跑就好;但現在,我更在意未來打開這份專案的人會怎麼感覺,也許那個人是我,也許是別人。而我希望他能從這些字裡行間看見一種溫度,一種設計者的細心,期待明天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