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9
0

今晚不聊HTTP GET
也不聊GAS doGet
讓我聊一點Gettier panic

前言

今晚這篇是我聽著假裝自己在露營的音樂隨興寫的,完全是我個人歷程的回顧,沒有可以直接takeaway的自學小技巧。

正文?

中文於程式設計的優勢

讓我在鐵人賽的尾聲,稍微echo鐵人賽的活動宗旨:「振興繁體中文IT文章創作」。

剛開始碰JavaScript的時候,直覺上很自然就是讀英語的教學文章。我的英語其實客觀來說在平均水準以下,只是那個年代的翻譯真的很爛,寧願慢慢啃英文;而且中文會有繁簡不同譯名,對於剛接觸腳本的我而言,乾脆只碰英語更愜意一點。(例如同步、異步、非同步,進程、線程、協程,我到現在還是覺得會讓我頭腦打結)

直到GenAI出現。

單就ChatGPT這個產品為例,早年3系列時我還會試著盡量用破英語,到了4系列我就整個擺爛、回不去了哈哈哈。現在朋友沒頭沒尾突然傳給我一整篇英語或日語文章,我都懶得讀,直接請GenAI幫我摘要。

《指引GenAI減糖》有提到,我查詢了以前學習promise時的筆記,其實是把一堆英語筆記丟進去GenAI,瀏覽中文摘要之後突然有一種頓悟感:既有語法不足以描述複雜需求→可讀性地獄→社群各派解法→統一新抽象→抽象成熟→語法糖精簡,往更宏觀來看,就是若則二元語用的多元擴展與二元回歸。

我才發現對我來說,果然中文才更適合抽象思考。畢竟我外語其實都不強,中文是我唯一能掌握複雜抽象詞彙的語言。

此外,在《Excel與VBA:希望不重來》提到同樣使用漢字的日本人試圖推廣變數都用日文命名,其中一個理由是,在相同字元下,日文可以比英語表達更完整的意思,大幅提高可讀性,這點中文也是一樣。搞不好Phil Karltonさん提出的naming things在漢字圈根本不是hard thing。

或許只是缺少好的文件

我覺得JavaScript的世界有很多問題來自於很難查到官方文件。例如我最初剛碰.json()時,看到「It returns a promise that resolves with the result of parsing the body text as JSON」,英文很爛的我在那邊吶喊所以到底return什麼~ 實際上測一下才發現什麼型別都有可能,不限於object。

當然上述的例子也可能只是我就沒底子,專業工程師可能都看得懂。

這裡想說的是,我們終於有GenAI大大幫我們寫文件、讀文件,我真的覺得這才JavaScript世界的大革命,不亞於自動生成程式碼。

除了解bug也想解情緒

前陣子看新手直播,程式遇到bug,有經驗的工程師幫忙讀code,最後忙了好久才發現只是少打一個大括號。當然,這是設置好linter就可以解決的小問題,但這種一起沒有生產力的時刻還挺有趣的。

《Excel與VBA:如果能重來》有提到在我過年時滑到VBA環境的配置文章,雖然最終沒有完全照著他的方式配置,但前面他的抱怨真的讓我覺得很有共鳴。

又如某次公司終於升級Windows系統,卻導致基於瀏覽器的小工具也掛掉,查到碰到同樣問題的龍的文章才知道是新版瀏覽器不再支援某語法,看他抱怨也讓我覺得我不孤單。

所以在這個後GenAI時代,寫技術文章到底還有沒有意義?我覺得那些字裡行間留下的掙扎與咆嘯,至今依然無可替代。

後話

我原本的題目大標是「後GenAI時代的互學之術」,寫了LLM的限制、Transformer和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不同,然後越寫越心虛,就放棄了哈哈哈。

主要是去年AI成為全民都在講的熱門話題,那時覺得一般使用者的想望與從身邊科技背景的朋友聽來的內容,有巨大的割裂。比如上週心理諮商背景的學生們在和長輩暢想大AI敘事的未來,下週跟台積電體系的世俗大叔們聊哲學時,反而是相對保守的觀點。

那陣子最幼稚的是,比如設計暨前端接案的朋友想用ChatGPT查資料,我就會怒斥他應該用Perplexity😅

身為職場上偶爾需要分配資源的角色,我一直覺得後GenAI時代最大的危機是資訊進一步速食化、工廠化,它們可以被大量生產出來;那未來,誰才有足夠的的資源享用比較精緻、有solid來源的資訊?

就好比LessWrong最初是為了不被AI欺騙,才試圖建構一套更人類理性的語用練習社群,卻被早期的GPT大量使用社群的語料做訓練,成就了現在看似論理實則可能是幻覺的聊天機器人。

LessWrong諷刺地失敗了。

可是進一步來說,LessWrong也沒有試圖對齊學術圈,自己挪用了貝葉斯理論這些學術詞彙,然後把它們重新包裝成一種理性修行。或許在一些學者來看,LessWrong也只是名為理性的幻覺。

我認為GenAI只是放大了這點,我們就是需要一些感性敘事與語用風格,來判讀這些話是否足夠理性。

我倒是很期待當科技巨頭試圖重新定義何謂推理時,當大型語言模型在各種語料間進行language game cosplay時,未來歐陸哲學與分析哲學、哲學圈的科學哲學與科學圈的科學哲學,是否也能對於何謂理性達成共識。

Reference

今晚沒有官方文件,都是漂浮於我腦海的幻覺幽靈。


上一篇
Day28|Google Sheets API:抓取試算表資料
下一篇
Day30|總結
系列文
我只是不想加班:一名客服人員的GAS自救之路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