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生成式AI與社會關懷思維,讀懂數據背後的人
這篇文章想帶大家一起思考:
當金融世界談「即時數據」「區塊鏈」與「AI交易模型」時,
社工能不能也從這些科技裡,看見「信任」「透明」與「社會安全網」的新樣貌?
還記得那篇用六張表格解釋的體適能研究嗎?
我們可以把同樣的「描述 → 關聯 → 預測」分析方法,
應用在金融與區塊鏈的社會研究中,只要換個主角:
原主題(體適能) | 對應金融主題 | 社工關懷焦點 |
---|---|---|
體適能表現 | 即時金融行為(例如線上投資次數) | 資訊焦慮與理財安全 |
BMI / 健康風險 | 財務壓力 / 詐騙風險 | 經濟脆弱族群保護 |
勝算比(OR) | 風險倍數(投資損失或詐騙機率) | 預警系統與金融教育 |
這樣就能讓「社會工作」與「金融科技」有交集點——
用AI與數據理解脆弱群體的金錢行為,讓社會安全網更聰明。
呈現一般民眾在網路投資、即時交易中的行為差異與信任度。
📘 專有名詞小補充:
Likert量表 是最常見的問卷方法,用1~5分或1~7分表示「程度」。
例如「我覺得投資讓我焦慮」→ 1(完全不同意)~ 5(非常同意)。
用「多元線性回歸」來觀察:
即時金融平台(如Odoo FinTech、TradingView、Binance)使用頻率
是否會影響理財焦慮或財務安全感。
β = 0.62 → 使用越頻繁者,焦慮指數越高。
這代表即時金融資訊太多,可能反而「資訊過量」。
💡 社工關懷角度:
這些人可能陷入「FOMO(Fear of Missing Out, 錯失恐懼)」的焦慮迴圈,
需要心理教育或財務輔導。
使用「邏輯斯回歸(Logistic Regression)」計算勝算比(OR),
來預測「是否遭遇金融詐騙」的機率。
信任程度分組 | 勝算比 (OR) | 解釋 |
---|---|---|
高信任群 | 2.8 | 太信任新興平台,遭詐風險高出 180% |
中信任群 | 1.0 | 參考組 |
低信任群 | 0.6 | 警覺高,風險較低 |
📘 專有名詞補充:
勝算比(Odds Ratio, OR) 表示一個事件發生的機率倍數。
若 OR = 2,代表A組發生事件的機率是B組的兩倍。
💬 社工應用:
這種分析能讓政府或社福單位提早預測「誰容易被詐騙」,
並針對高風險族群推出AI輔助的「理財安全教育」課程。
建立一個「AI理財陪伴機器人」,
讓長者或社會弱勢族群在投資前能用自然語言問AI問題:
「我這樣投資會不會太冒險?」
「這個商品是不是常被拿來詐騙?」
透過「中介分析(Mediation Analysis)」來觀察:
AI教育介入 → 金融素養提升 → 焦慮下降 的關係。
若結果顯示AI介入能顯著降低焦慮分數,就代表這個方法具教育意義。
在「金融詐騙頻繁」的社會,如何建立群體信任?
答案可能在 區塊鏈(Blockchain)。
📘 專有名詞補充:
區塊鏈 是一種「公開記帳」技術,所有交易都能被追蹤,難以竄改。
它的核心價值是「透明與信任」。
社工可參與設計「公益金透明帳本」:
💬 社會價值:
區塊鏈不只是金融科技,也能是「信任社會」的數位基礎建設。
面向 | 問題 | 改善建議 |
---|---|---|
教育 | 民眾AI與區塊鏈素養不足 | 建立「AI理財陪伴員」制度 |
保護 | 長者易受投資詐騙影響 | 推出AI自動預警APP |
信任 | 公益金與補助不透明 | 導入區塊鏈公開帳本制度 |
💡 這一層是把統計結果「轉回行動」——讓科技真正服務人。
金融、區塊鏈、AI,這些詞聽起來都像冰冷的科技,
但社工能讓它們變成有溫度的工具。
💬 社工不是遠離科技的人,而是讓科技變得更有「人情味」的人。
Chen, C.-T., Chang, Y.-T., Li, P.-F., Lin, C.-F., Huang, C.-C., Cheng, H.-L., ... & Lee, Y.-T. (2022). Cross-correlations between scientific physical fitness, body mass index distribution, and overweight/obesity risks among adults in Taiwan. Medicina, 58(12), 1739. https://doi.org/10.3390/medicina5812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