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30
0
自我挑戰組

日誌檢查學習自我挑戰系列 第 30

Day30:網路故障排除總結:從 L1 到 L7 的系統化排查流程

  • 分享至 

  • xImage
  •  

在網路運維實戰中,效率是關鍵。面對任何故障,最有效的方法是遵循 OSI 模型的「由下而上」分層排查原則,並結合我們在前面系列文章中學到的日誌和工具。

以下是將所有故障知識點按 OSI 七層模型歸納的總結清單:

OSI 層級 檢查目標/常見故障點 關鍵工具/數據 (來自系列文章)
L1 (實體層) 線材、介面實體狀態、SFP/光纖連線 show interface status (檢查 UP/DOWN 狀態)SNMP (介面錯誤率/CRC 錯誤)
L2 (數據鏈路) VLAN ID、Trunking 模式、STP 環路 show vlan brief, show interface trunk日誌 (NATIVE_VLAN_MISMATCH, %SPANTREE)VLAN 錯誤會造成區域性通訊失敗。
L3 (網路層) IP 地址、路由表、預設閘道 (FHRP) show ip route, tracerouteVRRP/HSRP (檢查 Active 狀態)OSPF/BGP (檢查鄰居 FULL/UP 狀態)
L4 (傳輸層) 埠號阻擋、TCP 連線狀態 Wireshark (SYN/SYN-ACK 檢查)防火牆日誌 (Action: Deny on TCP/UDP Port)NetFlow (分析連線的 Protocol/Port)
L7 (應用層/服務) DHCP、DNS、Web 服務、應用層協議 DHCP/DNS 日誌 (no addresses available, query timeout)Wireshark (http.response.code)NetFlow (分析應用程式佔用頻寬)
安全/性能層 防火牆 Policy、NAT 轉換、QoS/擁塞 防火牆日誌 (Original Src/Dst 轉換)NetFlow (分析 DSCP 標記和高頻寬用戶)SNMP (CPU/記憶體/介面利用率)

核心原則一:由下而上的分層排查思維
這是解決任何網路故障的黃金準則。當問題發生時,我們應遵循 OSI 模型,從最底層的硬體開始檢查:

L1/L2 實體與鏈路: 檢查線材、介面狀態、VLAN/Trunk 配置、STP 環路。

L3 網路層: 檢查 路由表 是否正確、VRRP/HSRP 閘道是否正常切換、OSPF/BGP 鄰居關係是否穩定。

L4/L7 傳輸與服務: 檢查 DHCP/DNS 服務是否正常,以及防火牆 Policy 是否允許 TCP/UDP 埠號通過。

核心原則二:數據驅動的診斷工具
現代網路排查依賴數據證據,而非單純的 show 命令輸出:

日誌 (Logs): 用於追蹤事件和協定狀態(如 DHCP/DNS 服務日誌、VPN IKE 認證失敗)。

NetFlow/IPFIX: 用於分析 流量內容,回答「誰在做什麼?」(應用程式、頻寬佔用)。

SNMP: 用於監控 設備健康,回答「設備是否過載?」(CPU、記憶體、介面錯誤率)。

Wireshark: 用於 深度封包分析,回答「連線為什麼斷?」(直接觀察 TCP 三向交握、重傳)。


上一篇
DAY29:網路服務品質 QoS與服務級別協議SLA 評估
系列文
日誌檢查學習自我挑戰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