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eb Modern」的時代,我們早已習慣網頁即時更新、影片秒開、AI 隨問隨答。
但老師在《資訊安全威脅與防護》演講中提醒:這一切的「流暢」,其實是建立在五十年前的老技術之上——封包交換(packet switching)、TCP/IP、主從驗證。
當世界進入區塊鏈與生成式 AI 的新紀元,我們追求的不再只是速度(Speed),而是信任(Trust)。
Web Modern 的核心是「即時性」與「模組化」。
從 RESTful API、WebSocket、到雲端微服務(microservices),每一層都像當年的封包一樣,被拆開、分散、再組合。
老師說得直白:「現在的雲端,其實就是五十年前的大型主機。」
這句話不只是懷舊,而是點出關鍵矛盾——我們的網路越開放,風險也越大。
當一切都模組化,駭客只要找到其中一個「節點漏洞」,整個服務就能被入侵。
如果 Web Modern 解決的是「連線速度」,那比特幣解決的就是「信任速度」。
2008 年,中本聰提出了比特幣(Bitcoin)白皮書,用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創造一種去中心化的貨幣體系。
它不依賴銀行,也不靠伺服器,而是讓全世界的節點共同驗證、共同記錄。
老師提到:「以前的資料都在主機裡,誰當管理員誰最大;但區塊鏈出現後,連老闆都不能亂改!」
這種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是從 TCP/IP 演化到區塊鏈的自然結果——
網路不只是傳輸資訊,更要保證資訊的真實性。
在演講中,老師也提到早期比特幣愛好者最慘痛的經驗——
「密碼太長,結果錢包打不開,幾千枚比特幣就這樣沒了。」😱
這不是笑話,而是設計的必然。
加密貨幣錢包的私鑰(private key)是唯一的存取憑證,沒有伺服器備份、沒有客服可以幫忙。
那一串 64 位元的亂碼,代表了「數位信任」的極致——擁有者即擁有,遺失即消失。
它讓人再次意識到,安全與便利永遠是一對拉扯的矛盾。
在 Web Modern 與 AI 的融合中,「資料可追溯性」變得前所未有地重要。
老師說:「AI 模型也要有標準,才能被信任。」
這句話其實揭示了下一個時代的網路挑戰——
如何讓 AI 的訓練資料像比特幣的交易紀錄一樣,上鏈可驗證、可稽核來源。
生成式 AI 能「生成內容」,但唯有結合區塊鏈的「生成信任」,才能真正重構數位秩序。
五十年前,工程師為了讓資料「傳得過去」,發明了封包交換;
十五年前,中本聰為了讓價值「信得過去」,創造了區塊鏈。
如今在 Web Modern 的世界裡,生成式 AI 正試圖讓知識「懂得被信任」。
每一次技術革命,其實都是一場信任重建——
我們不只是加快資料的流動,更在定義人類與機器之間的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