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Web Modern 架構下,AI 不只是顯示股價,而是能「理解市場語意、執行交易決策、即時回報風險」。
過去我們看股價,要打開網頁、刷新資料、手動下載報表。
而在 Web Modern 時代,這些都變成「AI 的日常任務」。
Web Modern 把 AI 直接嵌入金融應用中,讓網站不只是顯示圖表,
而是能即時分析、推理、行動。
舉例來說:
使用者輸入:「幫我分析台積電今日成交量異常的原因。」
在傳統網站中:
但在 Web Modern 中:
這一切的背後,靠的是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的協作協議。
MCP 是 Web Modern 的中樞神經,
它讓「思考的模型」與「執行的代理」能講同一種語言。
在即時金融應用中,MCP 的重要性更高:
舉例來說:
MCP 讓「分析師 AI」→「交易 AI」→「報表 AI」可以串起一條完整工作鏈,
在一秒鐘內完成「分析 → 下單 → 生成報告」的閉環。
金融市場講究連續性。
如果 AI 每次都重頭算,就浪費資源又風險高。
這時,Web Modern 的 Context Engineering(脈絡工程) 派上用場。
它讓 AI 能「記得」:
當你輸入「幫我延伸昨天的分析報告」時,
AI 會自動從全域 State 中抓出昨日上下文、延續邏輯生成今日報告。
這種「記憶式決策」讓 AI 從分析員,變成長期策略夥伴。
| 模組 | 任務 | 使用技術 |
|---|---|---|
| 市場摘要 | 監控股價、成交量、波動率 | LLM + RAG + WebSocket |
| 異常偵測 | 找出異常交易與趨勢 | Agent + 統計模型 |
| 決策回測 | 根據歷史資料模擬報酬 | MCP + Context Memory |
| 自動報告 | 每日生成分析摘要 | LLM + Reviewer Model |
最關鍵的轉變是:
以前要靠人打 API、寫程式;
現在只要一句指令:「幫我跑出今天的台股風險摘要」,
Web Modern 就能自動執行、產生報表、存檔雲端。
在即時金融的世界裡,時間就是一切。
Web Modern 讓 AI 不再是孤立的演算法,
而是能協調多個模型、資料流與人機回饋的「分散式大腦」。
未來的金融網站,不只是行情板,
而是能幫你「思考市場」與「即時反應」的智能平台。
這就是 Web Modern × 即時金融 × MCP 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