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生成式 AI 是否「該有幻覺」?

探索 hallucination 的必要性、監督式差異與工程解方

TL;DR(Too Long; Didn’t Read)
👉 意思是「太長不看」的濃縮摘要區塊。

核心觀點:生成式 AI 的幻覺(hallucination)不應被一概視為錯誤,而應區分「應禁止」與「應設計」。
在事實導向任務(醫療、法律、財務)中,幻覺是風險;
在創造導向任務(文案、腦暴、故事)中,幻覺是靈感。
關鍵在於:如何讓 AI「該夢時會夢,該醒時能醒」。


🧠 一、導言:AI「亂說」真的是錯嗎?

在生成式 AI 逐漸滲透各行各業的今天,「幻覺」(hallucination)成了熱門但爭議的詞。
人們抱怨 ChatGPT、Claude、Gemini「亂掰資料」;
工程師則爭論:「沒有幻覺的模型,還算生成式嗎?」

事實上,幻覺是生成式 AI 的副產物,也是它創造力的來源
問題不在「要不要幻覺」,而在「哪裡可以有、哪裡絕不能有」。


⚙️ 二、什麼是幻覺?為什麼會出現?

幻覺(Hallucination) 指的是 AI 產生無根據、與事實不符或脈絡錯誤的內容。
常見的兩種型態:

類型 說明 範例
知識型幻覺 憑空捏造數據、出處、作者 「根據《自然》2023年報告指出...」但該報告不存在
語用型幻覺 忽略指令、越界回應 使用者問「你知道這是誰嗎?」AI卻亂猜

📍 為何發生?

  1. 訓練機制: 生成式模型多使用「自監督學習」——預測下一個詞,沒有標準答案。
  2. 數據覆蓋: 當語料缺乏該領域資訊時,AI 會「補完」以維持語義流暢。
  3. 解碼策略: 高溫度(Temperature)與隨機取樣(Top-p)會強化多樣性,也增加幻覺。
  4. 缺乏拒答機制: 大多數模型被訓練成「一定要回答」,即使不確定。

🔍 三、生成式 vs. 監督式:根本差在哪?

比較項目 生成式 AI 監督式學習
訓練方式 自監督(預測下一詞) 有標註(輸入→輸出)
目標 擬合語言機率分布 學習明確映射規則
錯誤型態 語義錯但語法通順(幻覺) 分類或預測錯誤可量化
應用面 對話、創作、摘要 預測、分類、辨識
抗幻覺能力 弱,需要外部檢證 強,受標註數據約束

👉 因此,生成式 AI 的「亂掰」不是 Bug,而是它的天性與任務目標使然。


🎯 四、那生成式 AI「該不該」有幻覺?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看任務的性質

任務場景 容忍度 原因 建議做法
醫療診斷、法律意見、財務報表 🚫 0 容忍 涉及安全或法律責任 接上資料庫 + 檢索強化 (RAG) + 拒答策略
教育輔助、摘要、翻譯 ⚠️ 低 須忠於原文 原文比對 + 事實校驗
創意腦暴、劇本、行銷文案 ✅ 高 幻覺可激發創意 設定「有界創造」並標示猜測性內容

重點: 不是消滅幻覺,而是讓幻覺「有邊界、有意識」。


🧩 五、工程解方:如何讓幻覺「可控」?

1️⃣ 檢索增強生成 (RAG)

讓模型在回答前先「查資料」,以事實補充語料空洞。

2️⃣ 約束生成 (Constrained Decoding)

使用 JSON Schema 或正則表達式規範輸出格式,避免亂說。

3️⃣ 工具調用 (Tool Use)

將運算、查詢交由 API 或外部服務完成,模型只負責語意組織。

4️⃣ 驗證層 (Verifier)

用第二個模型或規則審核結果,過濾幻覺回答。

📘 實作範例:拒答式 Prompt

(可直接複製)

你是一個「證據導向」的AI助理。
請嚴格遵守以下規則:
1. 只能使用提供的資料回答。
2. 若資訊不足,請回答:「目前資料不足,無法確定」。
3. 所有關鍵陳述需附上出處或說明依據。

🔧 六、開發層設計:創造力與正確性並存

可以想成「雙引擎系統」:

graph LR
A[使用者問題] --> B{判斷任務類型}
B -->|需要事實| C[RAG + 工具層]
B -->|需要創意| D[生成層 + 高溫度]
C --> E[驗證層]
D --> E
E --> F[最終輸出:可信且自然]

當問題屬於「事實查詢」,模型走資料驗證路線;
當問題屬於「創意表達」,模型可進入自由生成模式。


📊 七、量化與評估:怎麼知道幻覺少了?

指標 說明
Faithfulness Score 回答與來源一致的比例
Grounded Recall / Precision 來源覆蓋率與正確率
Calibration (校準度) 模型信心與實際正確率一致性
Refusal Rate 模型能否在不確定時選擇拒答
Human Evaluation 專家評分:正確性、完整性、可讀性

💬 八、常見迷思 FAQ

Q1:降低溫度就能避免幻覺嗎?
❌ 不行,只能減少隨機性;幻覺本質來自「缺資料仍硬生成」。

Q2:接上 Google 搜尋就能解決嗎?
⚠️ 不夠,還要有引用、事實對齊與拒答設計。

Q3:沒幻覺的生成式,跟監督式還有差嗎?
✅ 有。監督式是「任務導向」,生成式仍具「語言生成」能力,可橫跨多任務。


🧭 九、回顧與延伸:讓 AI 會做夢、也會醒

  • 幻覺不是詛咒,是創造力的代價。
  • 事實導向任務 → 要零幻覺。
  • 創造導向任務 → 要有界幻覺。
  • 工程解方 → 用 RAG、Verifier、拒答策略與信心暴露讓 AI 可控。

生成式 AI 不該變成「只會背書的機器」,
也不該成為「亂說八道的詩人」。
最理想的,是一位有靈感、有邏輯、有自覺的助理
在夢與現實之間,找到「智慧的邊界」。


上一篇
AIGC領域實戰指南:時間序列 × 蒙地卡羅 × 敏感度,一次搞懂生成式AI的預測與風險模型!
下一篇
TL;DR:生成式 AI 時代的閱讀救星
系列文
生成式 AI 在醫療與長照中的應用:從照顧紀錄、健康教育到生命故事保存,提升社工與照護效能。55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