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生成式 AI

生成式 AI 在醫療與長照中的應用:從照顧紀錄、健康教育到生命故事保存,提升社工與照護效能。系列 第 54

用「生成式 AI 的黑箱思考」重讀競賽流程:從輸入與輸出之間,建立可控的中間層

  • 分享至 

  • xImage
  •  

用「生成式 AI 的黑箱思考」重讀競賽流程:從輸入與輸出之間,建立可控的中間層

一句話總結
把中技(創意競賽)過程視為一個「生成式 AI 黑箱」:輸入(問題)黑箱(中間論證/假設/數據)輸出(原型與分數)
去頭(壓低雜訊的題目敘事)、去尾(暫放結果與評分),再補中間(可控的機制化論證與資料欄位),最後回頭砍頭尾(用指標與反事實檢核對齊題目與成果)。


0) 為什麼用「黑箱思考」來讀競賽?

  • 生成式 AI 的價值決定於中間層的可控度:資料質量、假設邏輯、風險防呆、評估機制。
  • 競賽也是如此:同一題目,誰的中間層乾淨、可驗證、可複現,誰就更容易說服評審。
  • 因此,我們把整個中技流程封裝成一個可治理的黑箱,專注「中間層工程」。

1) 黑箱三層模型(外箱/內箱/監箱)

1.1 外箱(Input/Output):先「去頭、去尾」

  • 去頭(題目敘事去雜):把題目拆成可驗證子問題(需求 → 指標 → 可量化的成功條件)。
  • 去尾(暫放結果與評分):原型 Demo、KPI、名次暫時不看,避免倒因為果帶風向。

外箱輸入模板(Pitch Canvas,簡版):

  • User/Use-case:
  • Pain/Constraint(含法規/倫理/資料可近性):
  • Success Metric(數值化):
  • 假設窗口(H₀/H₁):
  • 交付物(P0 原型 + P1 Roadmap):

1.2 內箱(Reasoning/Data/Ops):補中間

  • 假設層:把理論與規則變成可計算欄位(例:自由/福祉/德性三軸,或醫療/長照中的成效、風險、成本三軸)。
  • 資料層:資料字典、來源、更新頻率、偏差來源(selection/measurement/temporal)。
  • 模型層:可解釋優先(樹/線性)→ 再疊 LLM;全程保留推理鏈摘要
  • 流程層:資料進場 → 清洗遮蔽 → 特徵化 → 訓練/驗證 → 報表/可視化 → 迭代。

1.3 監箱(Guardrails/Eval):回頭砍頭尾

  • 反事實測試:變更 1–2 個關鍵事實,看輸出是否合理改變。
  • 洩漏掃描:特徵重要度、關鍵詞黑名單,避免結果詞滲入特徵。
  • 域轉移測試:換資料月份/場域/族群重測,觀察穩定度。
  • 解釋對齊:模型理由 vs. 人類標註的一致率

2) 用黑箱思考重排「中技流程」:五站式里程碑

站一:題目煉金(Input 蒸餾)

  • 把需求寫成可被模型驗證的句子
    • 「為了 A 族群,在 X 場域,我們要把 指標 Y 提升 Δ%,時間窗 T 內達成。」
  • 風險與限制條列化:資料可近性、法規倫理、落地成本、人力/場域可得性。

交付:題目 Canvas + 指標定義 + 風險清單

站二:資料治理(Data Contracts)

  • 資料字典:欄位名/型態/來源/更新頻率/敏感級別。
  • 遮蔽規則:去識別、去結果詞(防洩漏)。
  • 版本化:時間切分(train/dev/test by time),保證可重現。

交付:資料契約(Data Contract)+ 偏差來源報告

站三:中間層工程(Reasoning as Data)

  • 論證結構寫成欄位:
    • axis_*(三軸量化)、rules_tests(要件/例外 JSON)、std_of_review(審查強度/權重)。
  • 先用可解釋模型做 baseline,再用 LLM 做推理摘要與生成報告

交付:特徵表 + 可解釋模型報告 + LLM 論證摘要

站四:監管評量(Eval & Guardrails)

  • Hallucination 檢查:來源引用率、可追溯連結。
  • 一致性測試:反事實/域轉移/遮蔽測試報告。
  • 安全合規:PII/醫療法規/倫理審查表。

交付:評量面板(Dashboard)+ 合規清單

站五:講故事(Output 對齊)

  • 先理由、後結果:先展示中間層可控度(規則化、可檢核),再秀指標與 Demo。
  • 三層敘事:人(同理)→ 機(原理)→ 制度(風險與治理)。

交付:評審版 Pitch + Demo 腳本 + 使用者回饋摘要


3) 「AI 時代怎麼學?」接到黑箱思考:四大軟實力 × 三條學習線

來源重點:同理心、創新創意、思考判斷、提問表達;學習 by Doing、人機協作、理解原理。

3.1 把四大軟實力嵌進競賽節點

  • 同理心(Empathy):站一題目煉金——從真實照護/醫療/教育現場的痛點出發;建立使用者旅程圖。
  • 創新創意(Creativity):站三中間層工程——把「規則與假設」轉成資料欄位,讓創意可計算。
  • 思考判斷(Critical Thinking):站四監管評量——用反事實與域轉移測試,篩掉炫技與幻覺。
  • 提問表達(Questioning & Expression):站五講故事——把模型理由翻譯成人話與決策語言。

3.2 三條學習線(同步跑)

  1. 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每週交付「中間層」的可檢核物(不是只交 Demo)。
  2. 人機協作(Human–AI Co-pilot):把 LLM 當論證摘要員資料標註助理,人負責設計 Guardrails。
  3. 理解原理(Explain the Box):每次迭代都要回答兩個問題:
    • 你改了哪一個欄位/規則
    • 它如何在評量面板上產生可觀察影響

4) 欄位設計:把「黑箱中間層」落到資料庫(誠數據版)

可用於 Odoo/任意 SQL,核心是欄位語意治理習慣

4.1 主要資料表(示意)

  • project_case(專案/題目主檔)

    • case_id, title, domain, kpi_name, kpi_target, time_window
    • risk_list_json, state(draft/cleaned/reasoned/validated/published)
  • data_contract(資料契約與字典)

    • field_name, dtype, source, refresh_freq, pii_level, leakage_risk_flag
  • reasoning_layer(中間層論證表徵)

    • case_id, axis_freedom, axis_welfare, axis_virtue(0~1)
    • rules_tests_json(要件/例外/審查強度)
    • explain_note(人可讀摘要),llm_trace_id
  • eval_guardrail(監管/評量紀錄)

    • case_id, type(counterfactual/leakage/domain_shift/hallucination)
    • payload_json, score, passed, evidence_link
  • result_snapshot(結果快照)

    • case_id, metric_value, date, version, delta_vs_baseline

4.2 欄位設計原則

  • 結果遮蔽:把 KPI/名次寫入 result_snapshot不參與特徵工程
  • 因果節點化:把假設與規則拆成明確欄位與 JSON,要能獨立 A/B。
  • 審計軌:每次評量與修改都留 payload_json + evidence_link
  • 可遷移:欄位命名與單位一致(如 %、天、每人每月),方便跨場域比較。

5) 評審最在意的三件事 = 你要先回答的三句話

  1. 你如何保證不是「看答案」在建模?
    → 結構化遮蔽、時間切分、洩漏掃描報告。
  2. 你如何證明「換一點事實」輸出會「合理改變」?
    → 反事實測試:列出 2–3 個關鍵變量切換前後的輸出差異。
  3. 你如何讓成果能「被別人複現」?
    → 資料契約、欄位字典、版本與儀表板快照,一鍵重跑指令。

6) 一頁式「黑箱講故事腳本」(Pitch Script)

  1. 使用者 × 場域 × 指標(30 秒)
  2. 中間層長相(1 分):規則 JSON、三軸向量、資料契約摘要
  3. 監箱保單(1 分):反事實、洩漏、域轉移三張圖
  4. Demo 與 KPI(1 分):先理由後結果
  5. 可複現與擴充(30 秒):資料與規則如何被別隊/別校重用

7) 行動清單(逐週迭代)

  • Week 1:題目 Canvas + 指標定義 + 風險清單
  • Week 2:資料契約 + 遮蔽規則 + 偏差報告
  • Week 3:中間層欄位(軸向 + 規則 JSON)+ Baseline 模型
  • Week 4:Guardrails 測試報告 + 解釋報告
  • Week 5:Pitch/Demo 腳本 + 可複現指令

8) 把「AI 時代怎麼學?」嵌入日常

  • 每日 20 分鐘:提問練習(把需求改寫成模型可驗證的句子)。
  • 每週一次:人機結對(LLM 幫你做論證摘要,你負責挑錯與補規則)。
  • 每月一次:黑箱體檢(重跑 Guardrails、更新資料契約、審視域轉移風險)。

9) 小結

  • 競賽不是在比「會不會做 Demo」,而是在比中間層是否可控
  • 黑箱思考把題目到成果之間的「論證、資料、評量」結構化,
    再把四大軟實力內化為每週的產出節點,
    你就能把一次競賽,變成一套可反覆複製的學習與交付系統

Final Line:先把「道理」變資料,再讓資料推動更好的道理與成果。


上一篇
不到中年看不懂的那封家書:從《天倫之旅》到「沒有手機的未來」
下一篇
2025年人工智慧趨勢報告:從企業應用到全球佈局的商業洞察
系列文
生成式 AI 在醫療與長照中的應用:從照顧紀錄、健康教育到生命故事保存,提升社工與照護效能。55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