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服務正式上線後,挑戰才真正開始。
模型的效能、成本、延遲、資料偏移(Data Drift)與持續學習(Continuous Learning)都會影響產品品質。
今天我們將聚焦於「AI 系統的營運自動化(MLOps)」——
讓模型不只是能「部署」,而是能「長期穩定運行」。
在傳統軟體開發中,我們有 DevOps:
Code → Build → Test → Deploy → Monitor → Feedback
在 AI 專案中,我們需要的是 MLOps:
Data → Train → Validate → Deploy → Monitor → Retrain
因為 AI 模型的品質取決於「資料 + 模型 + 推論環境」,
沒有持續監控與調整,模型的效能會逐漸下降。
| 模組 | 功能 | 工具 / 服務 |
|---|---|---|
| 資料管線(Data Pipeline) | 收集、清理與特徵轉換 | Azure Data Factory / Vertex Pipelines / Airflow |
| 訓練管線(Training Pipeline) | 自動化訓練與驗證 | Azure ML / Vertex AI Pipelines |
| 部署管線(Deployment Pipeline) | 部署新模型版本 | Azure ML Endpoint / Vertex AI Endpoints / GitHub Actions |
| 監控(Monitoring) | 效能、延遲、資料漂移 | Azure Monitor / Vertex Model Monitoring / Prometheus |
| 再訓練(Retraining Loop) | 根據資料自動重訓模型 | MLflow / Kubeflow / Vertex Pipelines |
A[新資料進入 Storage] --> B[觸發 Pipeline]
B --> C[資料清理與特徵工程]
C --> D[重新訓練模型]
D --> E[驗證與評估]
E --> F{效能改善?}
F -->|Yes| G[自動部署新模型版本]
F -->|No| H[維持現有版本]
G --> I[更新 Model Registry]
H --> I
I --> J[通知開發團隊 / 記錄事件]
這樣的循環可以確保模型能「隨著資料演進」而成長。
以 Git 為核心的版本控管:
模型、程式碼、Pipeline YAML 全都進版本控制。
自動化報表生成:
每次訓練完成後自動輸出模型效能報告。
灰度發布(Canary Deployment):
新模型先在少量流量上測試再全面替換。
Alert 通知與自動回滾:
效能下降時自動切回上一版本。
以成本為考量的排程重訓:
避免不必要的重訓浪費 GPU 成本。
MLOps 的目標是讓 AI 模型:
這不只是技術挑戰,更是產品成熟度的象徵。
能成功導入 MLOps 的團隊,往往代表 AI 已經從「概念驗證(POC)」邁入「商業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