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案例資料皆為示意,非真實專案資訊。
在高合規要求的專案裡,工程師大概都遇過這幾種情況:
壹、 驗收前一週,才有人說:「欸,這條需求當初不是這樣講吧?」
貳、 法遵突然跳出來問:「這個流程有對到哪一條規範?」
參、 測試報告寫得很厚,但大家仍然吵不完:「到底有沒有照需求做?」
身為 PM,我很早就發現:
如果沒有一份「可以往回追,也可以往前看」的文件,
PM、工程師、QA、法遵很難真正站在同一頁。
這篇想分享的是,我在專案裡常用的一個工具:
需求追溯矩陣(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 Matrix, RTM),
以及它怎麼在實務上幫忙 串起需求、設計、程式碼、測試與合規。
壹、 需求追溯矩陣是什麼?為什麼技術人也該在意?
簡單講,需求追溯矩陣是一張表,用來回答兩個問題:
一、 這條需求,從哪裡來、為什麼存在?
二、 為了滿足這條需求,系統做了什麼設計、寫了哪段程式、跑了哪些測試?
在高合規專案裡,這兩個問題再多一個維度:
(一) 這件事,跟哪一條法規/政策/SLA 有關?
(二) 對工程師來說,它不是 PM 的作業,而是一張:
貳、 我在專案裡怎麼設計這張表?
以下是簡化後的欄位示意(內容為虛構案例):
需求ID : REQ-101
需求描述 : 使用者跨行轉帳時需顯示「今日剩餘限額」
提出單位 : 業務部
合規依據 : 金管會電子支付規範 §15
系統設計ID : SYS-101
詳細設計ID : DES-201
模組ID : MOD-TRX-01
單元測試ID : UT-301
整合測試ID : IT-401
系統測試ID : ST-501
實務上,我會設計類似這幾欄:
一、 需求 ID / 需求描述: 基本款,讓大家有共同編號可以對話。
(一) 提出單位: 例:業務部、資訊部、法遵部、客服…
(二) 好處是日後有爭議時,不會變成「印象中好像是誰說的」。
二、 合規依據
(一) 例:
參、 工程師 & QA 在日常怎麼用?
一、 開發階段:找得到「為什麼要做」
當工程師拿到需求時,除了 user story / 需求文件,
可以在矩陣裡看到:
(一)、 這條需求的提出單位,
(二)、 背後的合規依據,
(三)、 跟自己負責的模組 ID
很多討論會從:「為什麼要這麼麻煩?」
變成:「如果法規要求是這樣,我們有沒有更好的實作方式?」
二、 測試階段:Test Case 不再「憑感覺」
(一)、 QA 在寫 Test Case 時,會反過來用矩陣:
(二)、 一條需求至少要有對應的測試 ID
驗收前可以快速檢查:
(一)、 哪些需求還沒有測?
(二)、 哪些是合規相關需求,需要特別加強?
三、 Incident/Audit:快速還原脈絡
遇到事件或稽核時,技術同仁最怕的就是:
(一)、 找不到當初決策的依據
(二)、 找不到設計/測試的證據
這時候矩陣可以直接回答:
(一)、 「哪條需求導致了這個行為?」
(二)、 「當初是誰提、基於哪條規範?」
(三)、 「當時怎麼設計、怎麼測試過?」
對技術人來說,這其實也是一種 風險管理與自保。
肆. 導入這張表時,我踩過的幾個坑
一、 一開始欄位太多,沒人想填
一開始我直接開滿一大堆欄位,結果:
(一)、 PM 覺得工作量爆炸
(二)、 工程師覺得這只是「PM 的 Excel」
(三)、 QA 也不太理
後來調整的做法是:先從最核心的欄位開始:
(一)、 需求 ID/需求描述
(二)、 提出單位
(三)、 合規依據/來源
(四)、 測試 ID(先從系統測試或 UAT 開始)
等大家習慣這個思維,再慢慢加上系統設計、模組等資訊。
二、 沒說好「誰負責維護」,最後變孤兒檔案
一開始大家都說好要用,但過一陣子就沒有人更新。
後來的作法:
(一)、 明確約定:
(1)、 需求新增/變更 → 由 PM 更新需求與合規欄位
(2)、 設計階段 → 由 SA/系統設計負責人補上設計 ID
(3)、 開發階段 → 主要開發者補上模組 ID
(4)、 測試階段 → QA 補上各測試 ID
(5)、 把這件事寫進專案流程(例如:沒有對應 ID 的需求,不能進 UAT)
三、 只放在檔案夾裡,沒嵌進日常會議
如果這張表只是躺在某個共享資料夾,大概沒人會打開。
我現在的做法是:
(一)、 需求訪談會 → 開會就直接共享這張表
(二)、 設計 Review → 用它當 agenda 的主軸
(三)、 測試規劃會 → 根據矩陣逐條確認 coverage
(四)、 驗收會/稽核 → 直接拿它當主畫面
讓大家習慣:有問題先看表,再開始討論。
伍、 給想嘗試的 PM/工程師一些小建議
如果你也在高合規環境(例如金融/政府/醫療等)做專案,可以考慮:
一、 先從一兩個專案試行,不用一次全公司 rollout。
二、 一開始欄位不要太貪心,先解決「最常吵的幾種問題」。
三、 讓工程師、QA 也參與欄位設計,而不是單向要求填資料。
在專案結束時,回頭檢討:
一、 這張表有沒有真的幫上忙?
二、 哪些欄位用不到,可以砍掉?
三、 哪些資訊值得變成組織級模板?
陸、 結語
需求追溯矩陣,對我來說不只是 PM 的文件,而是一種 mindset:
一、 把需求「掛上名字」與「掛上條文」
二、 讓設計與程式碼有脈絡可循
三、 讓測試與驗收可以說清楚、講明白
四、 在金融/政府這種高合規的場域裡,
它幫我少掉不少「印象流」的爭執,也讓工程師在面對變更與稽核時更有底氣。
如果你們團隊也有類似的做法(或是正處在「需求很亂、驗收很痛」的階段),
也歡迎在留言分享你們的經驗,我很樂意一起交流、互相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