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內文要為大家帶來 GNOME-Logs of GSoC 的報告解析,此份報告 是由 Liu Jiahui 所撰寫,原本希望得到「選上之後要做多少努力?」的觀察結果,不過在搜索整個參與的紀錄上發現結果可能不是那麼理想,不容易將努力的過程做總結,就先讓我們看一下這份報告的格式
2,3 點來說,可以知道 GNOME 針對專案的開發管理是建構在 gitlab ,而這位同學的 PR 目前都尚未被 merged ,而且筆者發現找不到這位同學是不是真的有通過第二、三次審核,雖然可以確定有通過第一次審核,不過這極有可能最後審核並沒有通過,可以看看部落格,因此讓我們深入 gitlab 來看看狀況
Gitlab 連結:Link
在 5-8 月這段時間
8/5 四個 PR 發起的時間都在半夜的一小時內,也讓我對於先前的猜測也得到幾分證實,從軟體開發的角度一般都是越早有 commit 越早能有 review 與交流的機會,在八月快結束之前才同時發出 4 個 PR,並不是一個好現象。我試著從作者的部落格統整一下導致現狀可能的原因
這應該是最關鍵的兩個因素,尤其第二點,儘管有 Mentor 對於參與專案是很好的幫助,然而問別人以前先足功課是一種基本的功夫,因此我認為沒有充足的文件是一個硬傷,這代表深入專案的唯一方式是直接去讀原始碼,顯然作者是從「看程式碼+開發新功能」著手,稍微瀏覽 gitlab 會發現 Mentor 會提出一些邏輯上的疑問,綜合下來,我想這位作者應該沒有掌握好原始碼,與最後集中發 PR 的現象,後期參與的活躍度並不夠,如果再深入去瞭解 ISSUE 也可以得知作者並沒有嘗試去解過 BUG,當然這很有可能是我的片面想法,不過單就我觀察到的資料,顯示的結果確實是不甚理想。
前後約花了一小時瀏覽,但並沒有把部落格的文章深入瀏覽,在排版和字體的選擇上造成閱讀有相當的困難,真心建議可以使用 hackmd 來做技術筆記,最重要的是 hackmd 不會被牆!
就我們可以看到的資料並不足以斷言任何事情,有興趣可以看作者的 commit log,簡單總結我自己的心得
這位作者跟 Mentor 的互動可能並不頻繁,而且初期參與熱度相當低,因為文章紀錄開始的時間為 7/21,可以說是相當的晚,也就是說並沒有善用和 Mentor 溝通的資源,這真的相當可惜,希望作者真的能夠照報告所寫會繼續參與開發,把五個 PR 成功合併。
有鑒於這次的文章明顯就是在挑別人的缺點,但實際上筆者認為願意參與開源專案已是相當了不起的舉動,嘗試就是價值所在,因此明後天會更動系列方向,會針對 Bugzilla 做介紹,期望透過 Bugzilla 的介紹來瞭解開源專案 Bug 的生命週期,一探 bug 回報的奧妙。
回顧:預計每天花兩小時邊調查編寫文章,或許因為是編寫方式所以內容沒辦法太扎實(說好的深入呢QQ),也因為重讀過前兩天的文章,覺得文章架構相當鬆散,之後會盡力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