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在 Day03 介紹的《Zettelkasten卡片盒筆記法,建立知識連結網路來活用筆記》嗎?
Zettelkasten 是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使用的筆記方法,教授靠這個筆記方法在一生中出版了超過70本著作、400篇的學術論文,主題橫跨了多個領域包含社會學、生物學、數學、模控學、電腦科學。
目前關於 Zettelkasten 的中文學習資源偏少,甚至英文書籍也不多 ,畢竟 Luhmann 教授是德國人,研究此筆記方法的書籍也都是以德文為主。
如果想深入了解 Zettelkasten,國外論壇最推薦的就是《How to take smart notes》by Sönke Ahrens,可以在 他的個人網站上 買到電子書。
Zettelkasten 的核心觀念就是「連結筆記」,但是筆記的形式會顯著地影響連結的難易度。
如果用樂高來做比喻,筆記的形式就像是一塊塊樂高。如果沒有對樂高的長、寬、高進行定義,那麼每個樂高尺寸都可能不同,組裝過程將異常困難。這個概念套用在筆記中也是一樣的。如果筆記的形式沒有做定義,要進行後續的連結與延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麼該怎麼定義筆記的形式呢?
Sönke Ahrens 在 《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中提到筆記形式有 4 種,分別是:
這 4 種形式的筆記搭建起 Zettelkasten 筆記系統中的重要支柱,這篇文章就來整理書中對於「筆記 (note)」種類的定義。
目前這 4 種筆記都沒有標準的翻譯,因此文章內容都將使用英文。
Fleeting note 就是靈感筆記,通常是 用來捕捉瞬間出現的靈感。
其實我們早就會使用 Fleeting note了,甚至多數人的筆記都只有 Fleeting note。例如:
Fleeting note 的紀錄是相當隨性的,且往往因時空、場地限制而不會紀錄完整的內容,只會快速記下幾個關鍵字。
例如在搭捷運時突然有個想法,此時用備忘錄、錄音 App 快速的將想法記錄下來。此時的重點是「紀錄」,而不考慮內容的完整性。
由於 Fleeting note 的內容都不完整,如果沒有後續的組織與整理,最後的結局不是被遺忘、就是沈積在筆記軟體/筆記本中。
許多人喜歡將資訊記錄在手機備忘錄但卻從來不整理,過了 1 個月後根本無法回想當時做紀錄的原因,最後只能無奈地刪掉。
這反映了 Fleeting note 的核心問題:
如果筆記未經整理,其實就是一堆沒用的訊息。
Permanent note 是 將 Fleeting note 重新組織、整理、連結過後的筆記,通常能是一個邏輯完整的段落。
Permanent note 常見於網誌、社群媒體貼文、新聞。
例如一篇 Facebook 貼文中,發文者會先將發生什麼事,並用 1–3 個案例組成內容,最後下個結論。貼文結構通常是:
要檢驗 Permanent note 是否寫的完整,可以想:「如果今天有人影印這篇筆記,他能夠光看內容就知道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嗎?」
Permanent note 的內容是完整有架構的,它是我們腦中零碎想法 (fleeting note) 組合、排列、精煉後的成果。
師北宸在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中提到的 「萬能寫作法」,就可以很好地解釋 Permanent note 的結構,也就是上方說的觀點、案例、總結。
只要按照「萬能寫作法」的結構,每個人都可以將 Fleeting note 精煉成 Permanent note。
Permanent note 在 Zettelkasten 中是最小的組成元素,必須符合「原子性 (Atomic) 」,也就是一篇筆記就是一個概念,不能多也不能少。
當一篇筆記中包含了 1 個以上的觀念時,就必須將筆記進行分拆,並且透過 「連結筆記」讓觀念結合在一起。
Zettelkasten 筆記法強調的就是:
任何的文章 (Article) 都由無數篇 Permanent note 所構成。
Literature note 其實就是 我們常見的「讀書筆記」,但範圍並不局限於「書」。舉凡如 Podcast、網路文章、書籍、論文、雜誌…等,只要筆記的產生是經由閱讀外部資料所產生的心得,都算是 Literature note。
Literature note可以是 Fleeting note、也可以是 Permanent note,這要根據你的筆記完整度來決定。
為什麼 Sönke Ahrens 要定義 Literature note 呢?
雖然他沒有特別說明原因,但我想理由可能是:
人們藉由閱讀某個外部資料產生筆記,這個場景實在太常見了。
將特別常出現的筆記類別分開來,在組織筆記上確實會顯得更有條理。
Photo by Eugene Lagunov on Unsplash
Project-related note 指的是 跟某個特定專案有關的筆記。
什麼是「專案 (project)」呢?根據 中華專案管理學會 的定義:
專案是指一個特殊而有一定限度的 (Finite)任務,或由一群聚相互關連性的工作所共同組合起來的任務,而該任務是以獲得特殊結果或圓滿達成某種成就為目標。
簡單來說,專案的特性就是:
因此像是學術研究、數學研究、論文寫作,甚至你為了研究「某個問題」所寫的筆記,都可以算是 Project-related note 。
Project-related note 有可能是 Fleeting note,也可能是 Permanent note。它的特點是:
假設我正在研究「如何學會基礎攝影?」,這就是一個專案。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會收集攝影中的許多知識 (如光圈、快門速度、ISO、感光元件),並且將資料都放在一個資料夾中,在解決完這個問題後就會把資料封存起來。
將 Project-related note 分開的好處是幫助我們聚焦,不會被其他關聯性低的筆記干擾。
你可能會好奇:「如何知道何時要建立一個 Project-related note 的資料夾?」
有兩個方法:
先來說從上到下 (Top-down),這是比較常見的形式。例如我想要研究攝影,因此我會建立一個攝影資料夾,將相關的資料、筆記都丟在裡面。有趣的是,我們天生就喜歡從上到下來整理筆記。
從下到上則是另外一種策略。我們一邊自由的記錄筆記,一邊觀察筆記的內容交集。到某個時間點你會發現,某些看似不相關的筆記,實際上都有關鍵字互相關聯。
但為什麼很少人會採用從下到上的筆記方式呢?
因為這個方法非常強調「連結關係」,我們要能夠看到筆記與筆記之間有連結,才能夠判斷筆記內容聚焦成某個主題。這也是傳統的筆記方法與筆記軟體難以做到的事情。
好消息是,Obsidian 的「網狀圖檢視(Graph View)」,讓我們透過節點與連線來觀察筆記的關係。
在 Obsidian 中可以透過上帝視角的方式,看到筆記連結中比較密集的一塊,這個網狀交集就是我在潛移默化之中感興趣的主題。
以下面這張圖來舉例,可看出我對於 Obsidian 的研究非常多,筆記之間有非常多的連結,因此我就可以替 Obsidian 另開一個專案來研究。
以上兩種方式都可以建立 Project-related note,最終目的都是幫助我們建構一個主題完整的知識體系。
最後幫大家做個總整理, 4 種筆記形式關係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