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使用筆記軟體或是文件愈來愈多時一定都會遭遇相同問題:想找的時候不一定找得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在閱讀眼前的文章、書籍時,突然想到這個概念似乎之前有記下來。但是到筆記軟體搜尋時,試過各種關鍵字就是搜尋不到…
這種感覺真是太痛苦了,彷彿有個人活生生地把你腦袋中擁有的「某樣東西」給偷走了…
為了解決這樣的困難,這篇文章將介紹一種筆記架構:Map of Contents (簡稱 MOC),可以管理極大量的零散筆記,在後續的 Obsidian 實作中也會用到這樣的概念。
MOC 的核心思想是:
將筆記分層,透過「超連結」串連各則筆記,形成一張知識網。
先來看一張 MOC 的概念圖:
MOC 概念圖
假設我有一則筆記叫做「生活 MOC」,底下串連了以下筆記:
每則 MOC 筆記下又在串連相關的子筆記,這樣的串連關係可以無限延伸。(文章後面會有實際案例)
「怎麼分類」一直是許多人寫筆記時的痛,當一則筆記有 2 種以上的分類方法時,心中真的非常糾結。
例如一則叫做「面試訣竅」的筆記,到底該分類在工作、面試資料夾中呢?
備註:藍點代表一則則筆記,每個藍點只能存在於一個資料夾。圖片來源:How One German Scholar Was So Freakishly Productive | by David B. Clear
有些聰明的人想到:「可以在筆記上加標籤呀,這樣一則筆記就能同事分類再多個主題中了!」
但好景不長,隨著筆記的數量開始增多,新的問題出現了!現在有上百個標籤存在,每則筆記可能通常有5個以上的標籤,我怎麼知道每則筆記之間的關聯呢?
圖片來源:How One German Scholar Was So Freakishly Productive | by David B. Clear
不論是「資料夾(folder)」或「標籤(tag)」都無法解決筆記數量上升後產生的問題 。
我們想像 Google 的搜尋結果是一則則的筆記,但今天我們使用「資料夾(folder)」或「標籤(tag)」進行管理,使用者只能到分類資料夾或標籤中一個個查找自己想要的資料,這聽起來就讓人非常抓狂!
這也是為什麼Google搜尋引擎其實是將一篇篇的網頁建立索引與連結,當使用者輸入關鍵字時Google依據相關性返回最匹配的結果網頁。
世界上的網頁、人類腦中的神經都是透過「網狀」來進行連結,要管理巨量的知識就必須依靠「網狀連結」。
MOC 最大的好處就是突破「資料夾」與「標籤」的限制。
從上圖可以看到,MOC 筆記架構不 care 筆記是怎麼分類與標籤的,除了叫做「MOC」的筆記之外,其他的筆記都是一視同仁的狀態。
在稱為 MOC 的筆記當中,我們將跟這個主題有關的筆記都放進來 ,並且透過「超連結」的方式來管理筆記。
也就是說:
MOC 筆記就是存放跟「特定主題」有關的筆記超連結。
還是很抽象嗎?下方我們來看個例子。
以下我將以 2 個筆記軟體做舉例,但實際上 MOC 是一套筆記架構,你可以應用在任何的筆記軟體中。
下圖是用 Notion 實作上方的 MOC 圖片。
在這則筆記中,每個 Page 都是一個超連結,可以連結到下一層的 Page 當中。
我們以「反省日記」為例,再往下一層是「311-【目錄】2021 晨間日記」連結的其他筆記。
反省日記中只有一頁「311-【目錄】2021 晨間日記」的原因,是因為我從 2021 年才開始使用 Notion 紀錄筆記。
「311-【目錄】2021 晨間日記」又包含了多則筆記。
Obsidian 能夠更視覺化地呈現 MOC 的網狀概念,下圖中的每一個點都代表一則筆記。其中比較大的點就是 MOC 筆記。
如果說 Notion 是用 Page 來實作筆記「超連結」的概念,那麼 Obsidian 就是用 [[]]
語法進行串聯。
下圖中的 [[筆記名稱]]
都代表一則筆記連結,這是 Obsidian 筆記工具的特殊語法。
Obsidian 能呈現以這則筆記為中心,向外連結的筆記網狀圖。例如這則筆記叫做「Evergreen Note」,向外放射狀連結其他的筆記。
學會了 MOC 的概念後,我們可以將它應用在「所有筆記」中,例如我應用在紀錄 「男朋友/女朋友筆記」 中。
使用 MOC 可以有效幫助我們組織筆記,讓同一主題的筆記集中在一起,方便後續的利用。
不過有些人可能會問:「如何判斷什麼時候該建立 MOC 筆記呢?」
我的經驗是「由下至上」,也就是你發現同一主題的筆記開始愈來愈多時,就可以嘗試建立 MOC 筆記。
這也是 MOC 筆記具備擴充性的原因,你可以建立「無限多個」MOC 筆記,透過網狀架構管理數百、甚至數千則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