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介紹了在 Obsidian 中實作 學習筆記整理流程 的方法。我將資訊來源分成 9 類,依據不同的資訊類型插入對應的 Obsidian 筆記「模板」,快速紀錄地記錄不同的 Metadata。
這篇文章我想對 Metadata 的使用做最後補充 — 使用 [[內部連結]]
的技巧。
Obsidian 的一大賣點就是輸入 [[]]
後,可以連結其他則筆記、甚至加上 ! 號後直接引用該篇筆記的內容。例如下方:
我認為[[內部連結]]
的最大優點,就是讓你無形之中不斷累積對某一主題的認識。隨著連結的數量變多,你對一項主題的認識就會更加完整。
我將[[內部連結]]
應用在 Metadata 的紀錄,特別是在 Author (資訊來源作者) 與 Topic (筆記主題) 這兩個欄位。
在 Author (資訊來源作者) 欄位中,我並非直接填寫作者的名字,而是建立一則以作者名字為標題的筆記。
此作法的好處是,當你累積筆記到一段時間後,就可以逐漸發現這位作者的思想脈絡。
例如我近期關注的專欄作家 — Louiscard, 寫了一系列有關資訊處理相關的文章 (高效信息管理术 2.0)。
當我將每則筆記的作者都連結到 Louiscard 時,久了就會形成一片知識網,我可以逐漸了解這位作者的思考脈絡。
例如這位作者分享的主題就是「寫作」跟「做筆記」相關的文章,相關的筆記會像是衛星一樣環繞在這兩篇主題旁。
這項技巧對於要分析某位企業家 (例如 Steve Jobs)、思想家 (例如查理・蒙格)、產業權威 (例如所在產業的知名人員) 的核心思想,是非常有用的。
傳統分類筆記主題的方式有 2 種:「資料夾」或「標籤 (tag)」。
「資料夾」是多數人直覺分類資料的方式,一個蘿蔔一個坑。
但缺點也顯而易見,當一項資料可同時分到 1 個以上的資料夾時,如何分類就變得相當麻煩。
「標籤」是現在市面上最常見的資料整理方法。用標籤代表主題,同一份資料打上不同標籤,就能讓資料存在於多個不同的地方。
但標籤也有缺點,那就是很難看出標籤之間的關係。
例如「使用者分析」跟「數據分析」可能都跟「產品管理」有關,但是標籤無法反映這樣的關係;如果用「產品管理/數據分析」、「產品管理/使用者分析」這種槽狀標籤,又會落入分類的困難。
仔細想想,我們何必爲這些主題進行分類呢?不如使用連結來表示彼此的關係。
因此我建議使用 [[內部連結]]
來分類筆記主題。
以上述的例子來說,一則筆記可能同時屬於「使用者分析」、「數據分析」、「產品管理」,因此我可以在這則筆記的 Topics (主題) 上將 3 者都寫上去。
註:MOC 指的是 Map of contents,是指專門連結其他筆記的目錄筆記,下一篇文章會詳細說明。
使用 [[內部連結]]
分類法的好處是:
[[內部連結]] 中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則筆記,可以在其中新增與其他主題筆記的連結。
舉例來說,我可以在「產品管理 MOC」筆記中寫下和「數據分析 MOC」以及「使用者分析 MOC」的關係。
這樣子不但能在 Graph View (關聯圖) 中看到這三則主題筆記的連結,同時也看得到脈絡。
這篇文章介紹 Obsidian 的 [[內部連結]]
使用案例,讓筆記的 Metadata 可以變得更完整,後續更能夠有效利用這些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