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目標,我們可以開始了解網站分析工具。網站工具其實有好多種,大家最常見的GA、還有其他可能像Hotjar、crazy egg...等等。
這麼多網站分析工具,可以得到的不外乎就是「量化數據」和「質化數據」。什麼是量化數據?什麼是質化數據呢,又可以做到什麼呢?兩者扮演了什麼角色呢?
透過數據報表,可以快速統整數字數據。
Ex. 假設我們搜集辦信用卡流程的網站使用者數據。透過數據報表,可以看到辦卡流程中,跳出率最高的頁面,在第二步驟離開比例約有10%的使用者?第三步驟使用者停留時間最長。
但為什麼? 數據沒辦法告訴你為什麼,你可能只能用猜的..
也許第二步驟要做上傳證件,很多人可能沒有證件就跳離了?
也許第三步驟的表單欄位很長,所以花的時間最多。
所以,發現了嗎?
量化數據,幫助你知道 What、When、Where:
甚麼時候發生(When) 、發生在哪(Where)、發生甚麼事情(What)
但,為什麼發生?我們可能就要靠質化數據了
質化數據並不是透過報表數字,而是直接透過頁面上的行為紀錄,告訴你使用者實際的使用狀況。如:使用者行為錄影、甚至使用者行為訪談其實也是一種質化數據的搜集。
Ex.應用上可以透過錄影為什麼使用者在第三步驟會停留這麼久,他們在閱讀某個區塊嗎?還是來回的滑動做什麼呢?
質性數據能夠幫助我們更理解使用者的感受以及想法,幫助你知道Why、How:
為什麼發生(Why)、如何發生(How)
量化和質化,不是非要選一個。如果能互相搭配當然更好,透過量化數據快速找出什麼時候、在哪裏、發生什麼事情。 接下來就可以依循這樣的時間段或發生的頁面,快速篩選出需要看得質化數據。
量化數據,在大範圍中,透過報表數據,快速找出When, where, what
質化數據,在已發現問題的線索中,透過質化錄影或頁面紀錄,找出what, why
當我們跟客戶說,我們可以幫你做網站分析喔!通常這時候,他們都會很開心,說好啊好啊我想了解使用者~~ 但難道網站分析就是選選工具埋完code就沒事了嗎。這邊和大家分享,當實際落地網站分析工具至專案中時,每個階段會遇到的狀況
雖然大家都想多了解使用者,但客戶有時候反而會問:網站要分析什麼?網站要搜集什麼使用者數據?我們想做分析,但要怎麼開始。這時候可以引導他們,想想網站的目的是什麼,用我們昨天提的四個面向:任務完成、資訊架構、介面行為驗證、潛在行為觀察。列出具體項目
工具的選擇,除了工具能不能做到客戶想搜集的資料之外(後幾天會介紹不同的網站分析工具功能),可能通常還要考量的還有
很多網站分析工具是部分免費的,但有些進階功能是付費的。在選擇麼時候可能要看一下你所使用的功能是否需要付費、付費方式是多少。付費方式和期間:是否一次只能買一年,或可以先訂一個月等等。因為分析工具有時候不需要一直購買,也許我覺得某幾個月是我重點改版或剛上線的時候我需要多了解使用者行為,只買三個月,有這種付費方式嗎?
之前有遇到客戶比較在意資料是不是放在自家server,不過多數的網站分析工具都是將資料放在第三方,如:GA、Hotja、Crazyeggg...;有自家資料的sever選擇的如:Matomo
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甚至可能是最重要影響你選擇工具的很大因素。搜資料只要定好需求,當然都可以透過方法、工具做到搜集。不過搜集完之後,要由誰做分析呢?客戶有資源可以在搜集資料後,專門看資料分析嗎?如果有的話量化的GA這種可以搜集到圖表數據的就非常適合。但如果沒有的話,有的分析工具會有問卷回饋的功能(EX.Hotjar),透過使用者主動回饋來找直接面對問題優化調整,是當分析資源不足,但又希望可以做到使用者分析的另外一種選擇喔。
確認哪些功能原本的工具就可以做到,哪些功能需要客製化埋code。在報表上的呈現方式。ex. user跳出率原本的分析工具就有;完成一個任務的時間多長就需要定義任務是什麼,怎麼樣的行為叫完成可能就需要客製化埋在某個完成的按鈕上。
一樣分析工具也可能有測試機、正式機對應到網站上的測試機、正式機甚至是開發機。這些環境的分類也是需要注意的
有些數據可能是埋完code之後才會出現的,整個完成之後,應該要把埋完code的分析工具平台,對應需求之後,介紹給客戶。讓客戶知道之前說的搜集需求,可以在分析工具的平台上要怎麼閱讀。
這兩天聊完了分析工具的入門選擇心法之後,接下來明天我們就可以進到工具介紹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