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Day 2 時,有一個來自於 Hiran Venugopalan 的 Digital Garden 中的發現,就是在他的清單裡有兩個列表,分別是 Library 與 Anti Library,他的詮釋如下:
- Library:This List of books I have read, along with my current reads. ✦ are for the must-reads.
- Anti Library:By definition, An antilibrary is a collection of books we own but have never read. In my case, it's list of books I would like to own and read ;)
用我的話重新詮釋,Library,是用來放置我已讀的書籍,甚至是標記我認為推薦、甚至與我同個領域的朋友一定要讀的書,這邊我想是很好理解的。而 Anti Library,Hiran 是指一份書單,書單裡列著他想要擁有並閱讀書書籍們。
但 Anti Library 的當初提出者 Umberto Eco 的原意 (可參考引文中的連結) ,在於透過這些書單,提醒我仍有許多不知道的知識與事物,而不去低估未知的事物的價值,高估了我們所知道的事物。這些身處在我們藏書閣中,仍然未讀的書,提醒著我們還有很多知識去挖掘,他是過度自信的解毒劑,是我們。
這樣的概念也讓我聯想到 Awakener, Daniel Tang 的 CSM 課程我感同身受到的一個概念——我們已知的領域就像是一個圓,圓外面是屬於未知的領域,當我們知道的越多,才會意識到未知的世界也越大。就像 Eco 說的:
Indeed, the more you know, the larger the rows of unread books. Let us call this collection of unread books an antilibrary.
這也讓我想起 Day 3 研究 Digital Garden 時,Appleton 提到六個模式中的「Imperfection & Learning in Public」(公開展示不完美與成長)。我的 Blog 不該只顯示完美的我,那也與我的 Blog 名稱「深藏若虛」背道而馳。去將我所不知道的事物展露出來,虛心的對自己與讀者說:「看,那裏還有一片我所未知的世界,猶如迷霧;更有一片我不知道我未知的世界,宛如太空。就讓我們一起探索與發現吧」,這才更是難得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