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聊到的 Library 中,我其中特別喜歡的就是從 Hiran 的 Site Credit 中得知的 Matthew Ström 的實踐。他把他所讀過的書都寫了一篇簡述,用自己的話重新介紹那本書。這個精神也符合費曼學習法的概念,如果我能用自己的言語,將一個知識用淺白易懂的方式說出來,那就代表我實際瞭解了。
在更拉回到 Digital Garden 的概念,以及今年影響我甚深的 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的概念,包括從其延伸出來的 Evergreen 筆記法,都不斷衝擊我原本對 Blog 的想像,重新構思一個我自己想要的園地。
過往在發表 Blog 文章時,我總是字字珠璣的標準對待我每一篇文章,甚至是如果這篇文章的標題或意圖也很普通的話,我就不會想把它從概念、草稿補完成一篇文章。我就是把 Blog 當作一個發表文章的地方,是一個畫廊、一個展覽。我想著的是十年磨一劍、是一舉成名天下知。
但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卡片盒筆記法讓我驚艷的正是 Niklas Luhmann 教授多產的方式,他改變了我對夠成一篇文章或是創作的認知。過往我所學習的都是訂題目、制定寫作計畫、找題材、整理、寫作等等。我們必須克制自己在寫作中的靈感,專心的往目標前進,就算是再痛苦也得忍下去。但是 Luhmann 不是這樣做的,他擁有許多卡片,每個卡片都是一則簡短的筆記,寫作對他來說,就不過是數個卡片的排列組合罷了。
我不再需要強迫自己寫作,而不過是將醞釀已久的知識穿針引線串起來罷了!這是多麼美妙的改變。我所要做的就是探索、好奇、累積、AHA、寫下來!
我可以將每個知識點都作為一個筆記,不用擔心他像是文章一發布就會被 RSS 給傳播出去,自己寫完了就像定稿了。我隨時可以新增、更新我的筆記,養成持續寫筆記與短文的習慣,並在適合的時候,將它串起來變成一篇部落格文章,我有更大的動力去好好維護我的網站。
我要的不是一個精美的畫廊,那只是一個靜態、最終成果的展現。我想要的是一個有著玻璃櫥窗的研究室。我樂於分享我的研究,他是動態的,我希望更多的朋友被玻璃櫥窗的作品吸引,一起探討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