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科技研究進入所謂的Web3前,其實就有幾個大型研究機構用非常不一樣的方式存在,由私人捐贈資金所成立,所以可以逃脫傳統政府機構研究資金的管理。
我們看一下下面這推文,是Stripte創辦人帕特里克·科里森(Patrick Collison)在2021年底贊助成立的科研組織Arc Institute,這資訊其實很震撼科學界,因為同時在疫情期間,許多學術領域的人也遭遇到困難,不論是研究資金,還是其他制度的僵化,而Arc Institute是一個從新打造的組織,所以有別與以前已學界大老來打造,反而是請年輕的學者來擔任這角色。
除了Arc Institute,越來越多從業界來的資金,建置了研究機構,創造一個不同的經濟模式,更加彈性,而不害怕行政的繁文縟節,在這一年左右出現的新科學界模式,下面這個Tweet推文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典範轉移的過程。
Tweet link
要是連美國都開始這樣的新風氣,可以想像在其他地方將會慢慢有不同的氣象出現。
這些都是獨立於所謂的web3而存在,但是這代表者科學研究的機構,慢慢轉向獨立而開放的結構,相對地,這樣的結構對於新技術如web3的擁抱,鐵定是比以往更快速。這邊有一整個列表,紀錄目前這類新型態的科研機構。
馬克祖伯成立的科研機構The Chan Zuckerberg Biohub
這機構有支持蠻多有趣的項目,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是開源科學軟體,這塊一直以來都是科學界的痛,因為軟體工程師在業界的收入遠遠大於在科研界,所以待在科研界開發軟體的工程師非常少。
裡面很多支持的項目是用來建立開源資料和軟體,所以對於其他人來說真的是很珍貴的資源。之前疫情期間,幫助全世界追蹤病毒變異的基因資訊軟體Nextstrain(https://nextstrain.org/)也有被他補助到。他提供一筆約3億台幣的研究經費,建置一個Essential For Open Source Science Software的獎項,每年都可以申請,算是蠻重要的一個開源科學軟體的資金來源。
帕特里克·科里森贊助成立之Arc Institute
相對於CZ Biohub,Arc Institute是剛成立的機構,整個機構的領導者是由年輕學者所組成,而CZ Biohub則大多由資深科學家負責,且Arc Institute是實際會有科學家進駐的研究中心,而非單純的贊助機構,所以Arc一開始就有要規劃新型態的科研模式之野心,希望結合產業與學術,培育其中的成果能轉譯成新創,另外,文獻發表也會有自己一套準則,幾乎是全部電子發表,採用Pubpub的工具來做。
當然,也有一些新型的項目,用來嘗試新型態的科學模式,如New Science,不過整體的格局就小蠻多,大概就是一個補助行計畫。但這邊想要表達的是即使Web3科技還沒有進入,科學界本身的風氣也在劇烈調整中,從我們認知中的“政府大老”主導,慢慢變成民間自己成立,在經費使用的規範上也相對自由,後續的商業使用限制較小。
Convergent Research:特用研究組織
這則是另一種型態的研究組織叫做Focused Research Organization,也是這一兩年成立的。
新型態的研究機構
https://arbesman.net/overedge/
我們的基因體時代是我經營的部落格,如有對於合成生物學、生物資訊、檢驗醫學、資料視覺化、R語言有興趣的話,可以來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