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0

Rivered Modeler

  • 分享至 

  • xImage
  •  

計算機網路實驗

B0929057 20230302結報2

壹、Lab1

一、Create a new project

一開始進入Rivered Modeler我們需要先設定一個新的專案

1. Create a new project--- 實驗手冊步驟

2. "Startup Wizard"實作步驟

  • 初始我們設定"Project"與"Scenario"名稱

  • 選擇entpty sceario

  • 在Network Scale中選擇"Official"

  • 設定初始的X=200,Y=100單位值(這裡我們先選擇為"meters")

  • 在"Technologies"中我們不增加新的需求(未來可能會用到)

  • 最後,會有一個目前設定的統整頁面,可以檢視我們在StartUp中的所有設定,途中都可以按"Back"回朔去修改,沒有錯誤就可以按下"Finish"

  • 按下"Finish"後會開始建立專案,待進度條跑完後就完成新專案的建立

3. 設定完成後畫面

  • 結束後會跑出"Object Palette Tree",可以由視窗名稱看到我們方才設定的名稱,格式為'Project name'-'Scenario name'

  • create a new project結束

二、Create the Network

1. Create the Network--- 實驗手冊步驟

2. Create the Network--- 實作畫面

  • 首先我們開啟上方工具列的"Topology(拓樸)" -> "Rapid Configuration(快速設定)"

  • 開啟"Rapid Configuration"視窗,選擇"Bus"作為Configuration(設定) ,並按下"Next"

  • 按下"Select Models",並在"Model List"中選取"ethcoax",並按"ok"

在快速設置中做以下設定

  • 手冊中目標畫面
    • 注意:手冊中可以看到"紅色的箭頭代表這不是系統的default預設值,也就是我們需要改變的值"

  • 修改完的畫面

  • 確認都沒有問題後,按下"OK",便會產生以下畫面,由生成圖推得,我們剛剛設定框右下角的Tap=20代表nodes數,Head of bus"目前猜測"是代表Leader(Node0 的位置)

  • 對照step4: 我們對著橫軸(Horization Link)按右鍵並選取"Edit Attributes(Advanced)"
    • 注意1:到後面可以發現在"對橫軸"與"對Nodes"與對"空白的其餘地方"的右鍵設定是對不同項目的執行動作
    • 注意2:目前開啟的視窗推測是跟我們一開始所選擇的模型的進階設定

  • 首先會跳出"(Bus_0)Attributes",按model後等待一下,跳出以下"Choose Bus Link Model"視窗選擇"eth_coax_adv",並按下"ok"

    • 注意:前面的Bus_0是我們剛剛右鍵選取的對應node號,後面很常會有需要對"整體所選nodes"與對"單體node"的差異

  • 對"Delay time",和"thickness"做更改

3. 設定完成後畫面

  • 手冊中目標畫面對照

  • 確認都沒有問題後按下"ok",出現下列畫面,可以看到橫軸設定完成(變粗)

三、Configure the Network Nodes

1. Configure the Network Nodes--- 實驗手冊步驟

2. Configure the Network Nodes--- 實作畫面

  • 對隨意一個node點按下右鍵並點選"Select Similar Nodes"進行nodes全選

  • 選完後會出現"圈圈"表示所選的node,並按下"Edit Attributes"

  • 因為我們是要對全部的nodes套用同樣設定,所以先將視窗右下角的"Apply to selected objects"做選擇

    • 注意:這很重要,同我們方才說對單一node與對所選nodes的設定都會影響到結果!
  • 將"Traffic Generation Parameters"的"+號"階層展開,這裡我們要對On/Off model做兩項設定:

    1. "On State Time(seconds)"設為exponential(100)
    2. "Off State Time(seconds)"設為exponential(0.00001)
    • 注意1:圖中反白處不需要更改,僅是示意(滑鼠剛好停在那裏),是改反白處的下列兩項!
    • 注意2:這裡就可以看到視窗名稱前綴詞變為node_14,因為我們初始點選右鍵的是他
  • 對"On state time"的設定畫面

  • 對"Off state time"的設定畫面

  • 修改完後的對應截圖

  • 相同,我們將"Packet Generation Arguments"的"+號"階層展開,做以下兩下設定

    1. "Interarrival Time(seconds)"設為exponential(2)
    2. "Package Size(bytes)"設為constant(1024)

3. 設定完成畫面

  • 實驗手冊目標畫面對照

  • 再度檢查整體設定,沒有問題就可以按下"ok"

  • 因為是初學使用,所以在每個有做設定改變的地方都要記得存檔,按下工具列"File"->"Save",而第一次存檔時會讓我們選擇欲存取的位置

四、Choose the Statistics

1. Choose the Statistics--- 實驗手冊步驟

2. Choose the Statistics--- 實作畫面

  • 對一般的工作地方(Workspace, 除了node或links)按右鍵->"Choose Individual DES Statistics"

  • 將"Global Statistics"展開並執行下列事項,完成後按下"ok"

    1. 將"Traffic Sink"展開,並將"Traffic Recieved(packets/sec)"打勾
    2. 將"Traffic Source"展開,並將"Traffic Sent(packets/sec)"打勾
    • 注意:這裡會這樣設定是因為我們要觀察"每秒的封包傳輸量"
  • 按下工具列的"DES"->"Choose Statistics(Advanced)"

  • 展開"Global Statistic Probes"->對"Traffic Sink.Traffic Recieved(packaets/sec)"按下右鍵->"Edit Attributes"

    • 注意:這裡可以看到後面的"(packets/sec)"就是我們剛剛對traffic source和sink做的設定
  • 開啟(pb0)Attributes視窗後,更改下列兩項目,完成後按下"ok"

    1. 將"Scalar data"設為enabled(點擊一下可以切換enabled/disabled)
    2. 將"Scalar type"設為"time average"(點擊會出現選單)
  • 將對pb0相同的步驟重複在pb1,"Traffic Source.Traffic Sent(packets/sec)"中!

  • 很重要!因為第一次做的時候這裡我漏看,沒對pb1做設定,結果後面對全部Scenirios做完設定後才發現繪圖區沒有出現source的選項,後來自己debug到這裡才發現是少了他,結果要一個個切換Scenirio去改QQQQ

3. 設定完成畫面

  • 實驗手冊畫面對照,確認無誤後點選"ok"

  • 存檔

五、Run the Simulation

1. Run the Simulation--- 實驗手冊步驟

2. Run the Simulation--- 實作畫面

run

設定執行時間

close

存檔

開啟一個新的Scenario

命名

對任一node按

記得勾

更改interrival time

Q1

可以切換scenario
Q2-1

Q2-2

Q3

Q4-1

Q4-2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