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你想要使用 List 來做一系列的資料操作,
scala> List(1, 2, 3, 4).map(_ + 10).filter(_ % 2 == 0).map(_ * 3)
List(36, 42)
此操作會在每一個轉換中建立暫時用的 List,當做下一個轉換的輸入使用,然後在立即捨棄,直到結束,
List(1, 2, 3, 4).map(_ + 10).filter(_ % 2 == 0).map(_ * 3)
List(11, 12, 13, 44).filter(_ % 2 == 0).map(_ * 3)
List(12, 14).map(_ * 3)
List(36, 42)
難道 functional programming 中沒有比較有效率的處理方式嗎?將所有轉換一次處理,避免建立暫時用的 List,
也許我們可以選擇用 while 迴圈來處理,但這樣就得捨棄上面程式那種優美、可組合式的流式處理,寫 functional programming 的人更喜歡用 high-order function 加上多種 function 組合來取代迴圈;
好家在是有的,我們可以使用 non-strictness (laziness) 來融合所有迴圈轉換。
在示範 lazy List 之前,我們先來了解 strict 和 non-strict 的區別,
strict/non-strict 是 function 的一種屬性,若我們稱 function 是 strict,表示該 function 會 evaluate (執行) 所有參數,例如以下程式,當呼叫 square(5.0 + 1.0)
,則 square function 會接收到已被 evaluate 的值 6
,
def square(x: Double): Double = x * x
大多數的程式語言預設都是 strict,Scala 也是。
而 function 是 non-strict 的話,表示該 function 可以 選擇 是否要 evaluate (執行) 1 個或多個參數,
例如大多數程式語言都有的 &&
和 ||
,雖然它們是程式語言的語法之一,倘若把它們當 function 來看的話,它們都是 non-strict,它們會選擇是否要 evaluate 所有參數,例如以下程式使用 &&
,當第一個參數 boolean 是 false 時,第二個 boolean 參數不會 evaluate,
scala> false && { println("hi"); true }
false
然後 ||
只有當第一個 boolean 參數是 false 時,才會 evaluate 第二個 boolean 參數,
scala> true || { println("hi"); false }
true
而另一個符合 non-strict 屬性的語法是 if 判斷式,如果我們把 if 當成 function 來表達的話,如以下程式。
def if2[A](cond: Boolean, onTrue: => A, onFalse: => A): A =
if cond then
onTrue
else
onFalse
我們知道了若是 non-strict,參數只有在被確定需要時才會 evaluate,否則就什麼事都不會發生,那如果是以下狀況呢?
scala> def twice(b: Boolean, i: => Int) =
if b then
i + i
else
0
scala> val x = twice(true, { println("hi"); 1 + 20 })
hi
hi
val x: Int = 42
我們可以看到出現 2 次 hi 字串,可得知 1 + 20
這個表達式被計算了 2 次,但很明顯的是沒意義的調用,
此時就能使用 Scala 的 lazy
關鍵字,lazy
能讓 val 宣告的變數延遲 evaluate,直到它需要被參照使用時,換句話說就是讓 Scala 快取參數 evaluate 後的結果,不會讓它重複被 evaluate,
所以使用 lazy 改寫後的 twice function,i
就只會被 evaluate 1 次而已。
scala> def twice2(b: Boolean, i: => Int) =
if b then
lazy val j = i
j + j
else
0
scala> val x = twice2(true, { println("hi"); 1 + 20 })
hi
val x: Int = 42
明天繼續介紹如何讓 List 支持 la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