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4 iThome 鐵人賽

DAY 3
0
生成式 AI

LLM與生成式AI筆記系列 第 3

Day03:LLM 模型內容:Let's build GPT: from scratch, in code, spelled out. 學習紀錄

  • 分享至 

  • xImage
  •  

Day03:LLM 模型內容:Let's build GPT: from scratch, in code, spelled out. 學習紀錄

Yes

這個是上面教學影片的學習紀錄

下面的文章應該會有很多錯誤,請對照著影片觀看以及操作。
明天會附上實際的操作以及程式碼或是自己從頭開始做個小LLM

Chapters:
1.- 00:00:00 intro: ChatGPT, Transformers, nanoGPT, Shakespeare

  • baseline language modeling, code setup

  • 這段介紹中,講者介紹了ChatGPT及其背後的技術基礎——Transformer架構。他們提到ChatGPT如何生成文本,並展示了如何使用一個簡單的提示來創作詩句,並生成不同的結果。接著,講者簡要介紹了Transformer是如何工作的,並引用了2017年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論文,強調了這一架構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重要性。

  • 講者提到,雖然他們無法重現完整的ChatGPT,但他們將展示如何從頭構建一個簡單的Transformer語言模型,並使用tiny Shakespeare數據集來進行字符級別的語言建模。他們展示了如何從Shakespeare的作品中提取數據,並利用Transformer來預測字符序列。最後,他們提到已經實現了一個名為nanoGPT的簡單Transformer訓練代碼,並計劃在視頻中一步步構建這個模型,以幫助觀眾理解Transformer的內部運作原理。

2.- 00:07:52 reading and exploring the data

  • 在這段中,講者展示了如何在Google Colab的Jupyter Notebook中設置環境,以便與觀眾共享開發的代碼。他們下載了tiny Shakespeare數據集,這是一個約1MB的文件,並將其內容讀取為字符串。講者提到該數據集包含大約100萬個字符,並展示了前1000個字符的內容,這些字符代表了Shakespeare作品的一部分。

3.- 00:09:28 tokenization, train/val split

  • 在這段中,講者介紹了如何將文本數據進行標記化(tokenization)並進行訓練集和驗證集的劃分。他們首先提取文本中的所有字符,建立一個字符集並排序,生成一個字符到整數的對應表(tokenizer)。這個過程將文本轉換為整數序列,方便模型處理。

  • 講者接著使用PyTorch庫將這些整數序列轉換為張量(tensor),稱為數據張量。這個張量表示整個數據集中的字符序列。最後,講者將數據集分為訓練集和驗證集,具體方式是將前90%的數據作為訓練數據,剩餘的10%作為驗證數據,這有助於檢測模型的過擬合情況。

4.- 00:14:27 data loader: batches of chunks of data

  • 這段描述了如何將文本數據分塊並餵入Transformer模型進行訓練。講者強調,由於計算資源的限制,不可能一次性將整個文本輸入Transformer,因此需要將訓練數據集隨機抽取出小塊數據來訓練模型。這些數據塊有固定的長度,通常稱為“block size”,在這個例子中設定為8。每個數據塊中包含多個訓練示例,模型將在這些位置上同時進行預測。

5.- 00:22:11 simplest baseline: bigram language model, loss, generation

  • 在這段中,講者展示了如何構建和實現一個最簡單的Bigram語言模型。該模型使用PyTorch庫來實現,並包括以下步驟:
  1. 導入庫和模組:首先,講者導入了PyTorch和必要的模組。

  2. 構建模型:Bigram語言模型被定義為一個PyTorch的NN模組子類。模型的核心是構建一個詞嵌入表(embedding table),其大小為詞彙表的大小(vocab size)乘以詞彙表的大小。這個詞嵌入表本質上是一個張量,每個索引對應一行,表示一個字符的嵌入向量。

  3. 輸入和目標處理:當輸入和目標傳遞進來時,每個輸入的整數(代表字符)將被用來查找詞嵌入表中的對應行,這些行將被組織成一個批次(batch)乘時間(time)乘通道(channels)的張量。這裡,批次大小為4,時間步長為8,通道數為詞彙表的大小(65)。

  4. 預測下一個字符:模型的輸出是logits,即每個位置下一個字符的分數。這些分數基於當前單個字符的身份進行預測,因為目前的模型設計使得字符之間不相互影響或共享上下文。

  5. 解釋和調用:最後,當講者運行這個模型時,他們得到的是每個位置的logits,這些logits可以用來進行下一個字符的預測。

-講者提到,這個模型基於字符的個體身份來預測下一個字符,並且沒有考慮上下文信息。這是語言模型中最簡單的一種形式,因為它僅依賴於單個字符本身來進行預測,而不考慮前後文的影響。

6.- 00:34:53 training the bigram model

  • 這段文本介紹了如何訓練Bigram語言模型的具體步驟。以下是詳細總結:
  1. 批次數據處理:講者先介紹了如何構建批次數據,將數據集劃分為多個小塊,每個小塊包含多個樣本。這裡使用的批次大小為4,塊大小(block size)為8。隨機生成的偏移量用於從訓練集提取數據塊,並使用PyTorch的torch.stack方法將這些一維張量堆疊成一個四行八列的二維張量。

  2. 特徵和目標處理:每個批次中的特徵數據(X)和對應的目標數據(Y)分別表示每個位置的輸入和對應的預測目標。這些數據被打包進一個4x8的二維張量中,並且模型會同時處理這些獨立的樣本。

  3. Bigram模型構建:模型的構建基於PyTorch的NN模組。首先,為每個詞彙建立一個詞嵌入表(embedding table),其大小為詞彙表大小(vocab size)乘以詞嵌入維度。這個嵌入表基本上是一個包含詞彙嵌入向量的張量。當每個輸入字符對應的整數索引傳入模型時,它會在詞嵌入表中查找對應的行,並將這些行組合成一個批次-時間-通道的張量。

  4. 預測下一個字符:模型根據當前字符的身份進行預測,不考慮上下文信息。每個字符的預測結果是logits,即每個位置上下一個可能字符的分數。這些分數表示模型對下一個字符的預測信心。

  5. 損失計算和生成:講者還提到如何通過計算損失函數來評估模型的性能。損失函數基於模型的預測與實際目標之間的差異進行計算。這個過程有助於調整模型的參數以提高預測準確性。

  • 這個Bigram語言模型是語言建模中最基本的形式,只考慮每個單獨字符的身份來預測下一個字符,沒有考慮上下文信息的影響。這使得模型非常簡單,但也限制了它的性能。

7.- 00:38:00 port our code to a script - Building the "self-attention"

  • 在這段中,講者描述了如何將之前在Jupyter Notebook中開發的代碼轉換成一個腳本,目的是簡化中間過程並專注於最終結果。以下是詳細總結:
  1. 超參數設置:講者在腳本的頂部設置了所有的超參數,並且還引入了一些新的超參數,這些超參數用於控制模型的各個方面。

  2. 數據處理:腳本包括讀取數據、編碼解碼過程的設置,以及訓練集和測試集的劃分。此外,講者還使用了一個新的數據加載器來處理輸入和目標的批次。

  3. 模型構建:這部分代碼包括之前開發的Bigram語言模型,可以執行前向傳播,產生logits和損失,並進行文本生成。講者還提到創建優化器(optimizer)和訓練循環(training loop),這些部分應該看起來很熟悉。

  4. GPU支持:講者添加了在GPU上運行的能力,如果系統中有GPU,它將使用CUDA而不是僅僅依賴CPU,這樣計算速度會更快。為了支持這一點,他們確保在加載數據時將數據移動到設備(device),並且在創建模型時也將模型參數移動到設備上。

  5. 損失估計:在訓練循環中,講者原本只是打印損失的值,但這樣做的損失估計會非常嘈雜,因為每個批次的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他們引入了一個估計損失函數,通過多個批次平均損失,從而提供更穩定的損失估計。

  6. 模式設置:腳本中還包括設置模型為評估模式和訓練模式的部分。雖然對於當前的模型(僅包含nn.embedding)來說,這並沒有實際影響,但在使用更複雜的層如Dropout或BatchNorm時,不同的模式會有不同的行為。

  7. 無梯度模式:使用torch.nograd上下文管理器告訴PyTorch,在特定函數內不需要反向傳播,這樣PyTorch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內存,不必存儲中間變量。

  8. 腳本輸出:最後,講者展示了運行腳本後的輸出結果,包括訓練和驗證損失的變化以及生成的文本示例。這些結果顯示了模型的訓練過程及其性能。

  • 這個腳本大約有120行代碼,是一個基本的起點,為後續的模型改進和調整提供了基礎。

8.- 00:42:13 version 1: averaging past context with for loops, the weakest form of aggregation

  • 在這段中,講者介紹了如何使用for迴圈來實現最簡單的自注意力機制,這種方法通過對過去的上下文進行平均來聚合信息。以下是詳細總結:
  1. 初始化和迴圈設置:講者說明了如何初始化一個張量X,並用來存儲計算結果。bow(bag of words)這個變量名用來表示這種簡單的聚合方法,因為它像是詞袋模型一樣,對所有過去的詞進行平均。

  2. 計算平均值:在每個批次中的每個序列中,對於每個時間步,講者計算所有前面時間步的向量(包括當前時間步)的平均值。這個過程是通過一個for迴圈來實現的,其中迴圈遍歷批次和時間步的維度。

  3. 存儲平均結果:對每個時間步,講者計算之前所有時間步的特徵向量的平均值,並將這個平均向量存儲在X bow中。具體來說,X rev變量保存了當前序列中的前面部分,而X bow則保存了這些前面部分的平均值。

  4. 效率問題:雖然這個方法能夠計算出結果,但講者指出這樣的實現方式非常低效。每次都需要遍歷整個時間步並進行平均計算,因此在後續中他們會展示如何使用矩陣乘法來提高效率。

  • 這段解釋了自注意力機制的一個最簡單版本,即對所有過去的輸入進行平均,以獲得每個時間步的上下文信息。這種方法沒有權重或其他複雜的操作,因此是自注意力的一個「最弱」形式。

9.- 00:47:11 the trick in self-attention: matrix multiply as weighted aggregation

  • 在這段中,講者討論了自注意力機制中的關鍵技巧:使用矩陣乘法作為加權聚合方式。以下是詳細總結:
  1. 自注意力的基本概念

    • 每個位置上的每個詞元(token)會發出兩個向量:查詢(query)和鍵(key)。查詢向量表示當前詞元在尋找什麼,而鍵向量表示該詞元包含的內容。
    • 通過對查詢和鍵進行點積運算,可以計算出序列中不同詞元之間的關聯度(affinities)。
  2. 加權聚合

    • 使用查詢和鍵的點積結果(即關聯度)作為權重來加權聚合信息。這意味著,模型可以根據這些權重決定從哪些過去的詞元中聚合多少信息。
    • 講者強調,這種加權是數據依賴的,即不同詞元之間的關聯度是根據數據內容動態計算的,而不是固定的。
  3. 矩陣乘法的應用

    • 為了高效地實現加權聚合,講者介紹了如何使用矩陣乘法來達成這一目標。具體而言,矩陣乘法能夠同時處理批次中的所有詞元,並且可以快速計算出聚合的結果。
    • 講者展示了如何使用PyTorch的批次矩陣乘法來高效地計算加權聚合,並生成最終的加權和。
  • 這段解釋了如何利用矩陣乘法來實現自注意力機制中的加權聚合,並且強調了這種方法的數據依賴性。這種技巧使得自注意力機制能夠靈活地根據輸入數據動態調整聚合方式,從而更好地捕捉序列中各個詞元之間的關係。

10.- 00:51:54 version 2: using matrix multiply

  • 在這一段中,講者介紹了如何使用矩陣乘法來實現加權聚合,取代之前的for迴圈方法。以下是這段的詳細總結:
  1. 矩陣乘法的應用

    • 講者展示了一個示例,解釋如何使用矩陣乘法來高效地計算加權和。他們先定義了一個全為1的3x3矩陣和一個隨機數的3x2矩陣,並通過矩陣乘法生成3x2的結果矩陣。
    •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展示了如何通過點積操作計算結果中的每個元素,並解釋了這是如何對列進行求和的。
  2. 三角矩陣的使用

    • 講者引入了一個下三角矩陣,通過這個矩陣可以控制聚合操作的範圍。具體來說,使用這個矩陣可以確保僅考慮特定範圍內的元素。
    • 他們展示了如何使用下三角矩陣將不需要的元素設置為零,從而只考慮需要的部分。
  3. 計算加權平均

    • 講者進一步展示了如何將這些數據進行規範化,使每行的和為1,從而計算加權平均值。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在保持數據總體不變的同時,平滑地分配權重。
  4. 效率的提升

    • 使用矩陣乘法不僅可以實現加權聚合,還能顯著提高計算效率,特別是在處理大批量數據時。這種方法避免了使用for迴圈逐步累加的低效過程。
  • 這段解釋了如何有效地利用矩陣乘法來進行加權和聚合,從而優化自注意力機制中的計算。

11.- 00:54:42 version 3: adding softmax

  • 在這一段中,講者介紹了如何在自注意力機制中加入Softmax操作。以下是這段的詳細總結:
  1. Softmax引入

    • 講者展示了如何使用Softmax對關聯度(weights)進行正規化處理。Softmax的作用是將一組輸入值轉換為概率分佈,使其總和為1。這樣可以確保每個權重都是正的且總和為1,有助於模型的穩定性和數值穩定性。
  2. 處理下三角矩陣

    • 講者使用一個下三角矩陣來屏蔽未來的時間步,使模型只能看到當前和過去的輸入,防止未來的信息影響當前的決策。這是通過將未來位置的權重設為負無窮大來實現的,從而在Softmax後這些位置的權重為零。
  3. 數據依賴性和興趣關係

    • 講者提到,這些權重(即關聯度)不僅僅是固定的,還是數據依賴的。這意味著模型會根據當前輸入的特徵動態地調整這些權重,以反映每個詞元(token)對其他詞元的“興趣”程度。
  4. 自注意力預覽

    • 講者解釋了這些權重(affinities)如何在自注意力機制中使用,使每個詞元能夠聚合過去的有用信息。這個過程使模型能夠動態地調整其對不同輸入的響應,從而更好地捕捉序列中的關係。
  • 這段落詳細解釋了如何在自注意力機制中引入Softmax以實現權重的正規化,並且展示了如何使用下三角矩陣屏蔽未來信息,確保模型在進行預測時僅依賴於已知的過去和當前信息。

12.- 00:58:26 minor code cleanup

  • 在這段中,講者討論了一些代碼的簡化和調整。以下是詳細總結:
  1. 超參數調整

    • 講者介紹了如何設置和調整一些超參數,例如層數、頭數等。他們提到了引入n_layer變量來指定塊的層數,並且添加了Dropout層來防止過擬合。
  2. Dropout的使用

    • Dropout是一種正則化技術,用於防止模型過度擬合。講者解釋了如何在模型的不同位置引入Dropout,例如在殘差連接之前或多頭自注意力結束時。這些Dropout層隨機禁用部分神經元,從而在每次前向和後向傳播時訓練一個不同的子網絡。
  3. 模型擴展和性能測試

    • 講者提到他們增大了批次大小,將block size增加到256,並降低了學習率以適應更大的模型結構。他們還測試了模型在GPU上的性能,並報告了在A100 GPU上進行訓練的結果。
  4. 驗證損失的改進

    • 在擴展模型後,講者報告了驗證損失從之前的2.07降低到1.48,這表明模型的性能有所提升。這表明通過增大模型規模和調整超參數,可以顯著提高模型的性能。
  • 這些代碼調整和簡化有助於提高模型的效率和性能,特別是在防止過擬合和優化計算資源利用方面。

13.- 01:00:18 positional encoding

  • 這段中,講者介紹了位置編碼(Positional Encoding)的概念及其在Transformer模型中的應用。以下是詳細總結:
  1. 位置編碼的引入

    • 講者提到,之前的編碼僅僅基於詞元的身份(token identity),即每個詞元的詞嵌入。然而,為了讓模型了解詞元在序列中的位置信息,需要引入位置編碼。
    • 他們通過創建一個位置嵌入表(positional embedding table)來實現這一點。這個嵌入表的大小為block size(序列長度)乘以嵌入維度(embedding dimension),每個位置從0到block size - 1都有一個對應的嵌入向量。
  2. 位置編碼的計算

    • 在代碼中,講者首先從idx.shape中解碼出批次大小(B)和時間步長(T)。接著,通過生成一個從0到T-1的整數數組,並將其嵌入到位置嵌入表中,從而創建一個T x C的矩陣,這些嵌入向量表示每個位置的特徵。
  3. 詞嵌入與位置嵌入的結合

    • 接下來,講者將詞嵌入與位置嵌入相加。這個過程利用了廣播(broadcasting),即詞嵌入的張量B x T x C和位置嵌入的張量T x C可以自動擴展,使它們形狀匹配,從而進行相加操作。
    • 最終的結果是一個包含了詞元身份和位置信息的張量x。這個張量不僅包含每個詞元的詞嵌入向量,還包括它們在序列中的位置嵌入向量。
  4. 位置編碼的作用

    • 講者指出,儘管目前這個信息在簡單的Bigram模型中可能沒有直接用處(因為該模型對位置信息不敏感),但是在引入自注意力機制時,位置信息將變得非常重要。
    • 位置編碼的存在使得模型能夠區分序列中相同詞元在不同位置上的出現,這對於捕捉序列數據中的順序信息非常關鍵。
  • 總的來說,位置編碼的引入解決了Transformer模型中位置感知的問題,使模型能夠理解詞元之間的相對位置和順序,這對於序列任務(如自然語言處理)中的上下文理解至關重要。

14.- 01:02:00 THE CRUX OF THE VIDEO: version 4: self-attention

  • 在這段中,講者深入解釋了自注意力機制的核心,即實現版本4的自注意力。以下是詳細總結:
  1. 自注意力的基本原理

    • 每個位置上的每個詞元會生成兩個向量:查詢(query)和鍵(key)。查詢向量表示當前詞元在尋找什麼,而鍵向量表示該詞元包含的內容。
    • 通過計算查詢和鍵之間的點積,可以獲得不同詞元之間的關聯度。這些關聯度表示每個詞元對其他詞元的“興趣”程度。
  2. 加權聚合

    • 根據關聯度進行加權,然後將這些加權應用於值(value)向量。值向量表示詞元攜帶的信息,最終輸出的結果是這些加權值和對應的值向量的加權和。
    • 這樣做的結果是每個詞元可以根據其對其他詞元的關聯度來聚合有用的信息。
  3. 遮罩機制

    • 為了防止未來的詞元影響當前的決策,講者使用了下三角矩陣進行遮罩處理。這樣,模型只能聚合當前及之前的詞元信息,而不能看到未來的詞元。
    • 這種遮罩機制確保了模型的自回歸特性,即模型在預測時僅依賴於已知的過去和當前信息。
  4. 實現細節

    • 講者展示了如何通過一個線性投影層生成查詢、鍵和值向量。這些向量的維度由“頭部大小”(head size)決定,每個頭部獨立計算關聯度和加權聚合。
    • 講者還提到,這些操作都可以高效地通過矩陣乘法來實現,特別是在使用批次處理時。
  5. 數據依賴性

    • 這些關聯度是數據依賴的,即根據輸入的特徵動態調整。不同的詞元可能對其他詞元有不同的關聯度,這使得自注意力機制能夠靈活地捕捉序列中的上下文關係。
  • 這段深入解析了自注意力機制的工作原理,並展示了如何實現一個簡單的自注意力頭部。這些原理是Transformer模型的基石,使其能夠有效地捕捉序列數據中的複雜關係。

15.- 01:11:38 note 1: attention as communication

  • 在這段中,講者探討了自注意力機制中的一個關鍵概念:注意力作為一種溝通機制。以下是詳細總結:
  1. 注意力作為溝通機制

    • 自注意力機制可以被視為一種節點之間的溝通方式。每個節點(例如一個詞元)都有一個向量表示其信息,並且可以根據加權和來聚合來自其他節點的信息。這種加權和是數據依賴的,即根據每個節點當前存儲的數據動態計算。
  2. 有向圖結構

    • 在自注意力機制中,這些節點可以被視為有向圖中的節點,其中邊表示節點之間的信息傳遞。具體而言,每個節點通過邊接收來自其他節點的信息,加權和的計算由這些邊上的權重決定。
    • 在語言建模的情境下,有向圖的結構通常是每個節點只能接收到其前面節點的信息,而不能接收到後面節點的信息(即未來的信息),以保持模型的自回歸特性。
  3. 空間概念的缺乏

    • 注意力機制本質上是一組向量之間的操作,並不自帶空間位置信息。這意味著,這些節點默認情況下不知道它們在空間中的位置。為了引入空間位置信息,需要額外添加位置編碼來告訴節點它們的具體位置。
  4. 批次處理

    • 講者還強調了在批次維度上的獨立性。不同的批次之間的例子是相互獨立的,它們不會相互通信。這意味著,在自注意力機制中,每個批次都是獨立處理的,並且在批次內部,節點之間的信息交流是完全獨立的。
  • 總結來說,自注意力機制是一種通過加權和進行信息聚合的溝通機制,其在語言建模中尤為重要。它能夠靈活地處理不同節點之間的關聯性,同時允許額外的位置信息編碼來幫助節點理解它們在序列中的位置。

16.- 01:12:46 note 2: attention has no notion of space, operates over sets

  • 在這段中,講者強調了注意力機制與空間概念的缺乏以及它在向量集合上的運作方式。以下是詳細總結:
  1. 缺乏空間概念

    • 自注意力機制並不自帶空間位置信息。換句話說,注意力機制只作用於一組向量,而這些向量並不包含位置的概念。因此,注意力機制本質上是位置無關的。
  2. 向量集合操作

    • 注意力機制作用於一組向量,這些向量可以來自於同一個源(如同一個序列中的詞元)或不同的源(如交叉注意力中的多個序列)。這些向量之間的相互作用僅依賴於它們的內容,而不是它們在空間中的位置。
  3. 位置編碼的必要性

    • 由於注意力機制本身不考慮位置信息,因此在某些應用中,需要額外添加位置編碼(Positional Encoding)來幫助模型理解序列中各個元素的相對位置。位置編碼為每個向量添加了位置信息,使模型能夠區分序列中的元素,即使它們的內容相同。
  4. 與卷積的對比

    • 講者指出,這與卷積神經網絡(CNN)不同,因為在CNN中,卷積核的應用是有特定的空間布局的,並且操作直接依賴於輸入的空間結構。相反,注意力機制需要明確地加入位置信息來處理空間關係。
  • 總的來說,這段強調了注意力機制作為一種通訊方式的靈活性,以及在沒有內置空間信息的情況下處理向量集合的能力。這也突出了為何在某些應用中,位置編碼是一個必要的補充。

17.- 01:13:40 note 3: there is no communication across batch dimension

  • 在這段中,講者解釋了自注意力機制在批次維度上的操作特點。以下是詳細總結:
  1. 獨立處理批次

    • 在自注意力機制中,不同批次(batch)的樣本是獨立處理的,這意味著批次之間沒有信息交流。每個批次內的樣本僅與同批次內的其他樣本互動,而不會與其他批次的樣本互動。
    • 這種獨立性確保了批次內的計算可以並行進行,提高了計算效率。
  2. 批次矩陣乘法

    • 自注意力的計算可以通過批次矩陣乘法(batched matrix multiplication)來實現。這意味著,在每個批次內,所有樣本可以同時進行矩陣運算,而這些運算在不同批次之間是獨立的。
    • 這種方法允許在一個操作中處理整個批次,從而充分利用計算資源。
  3. 圖結構的類比

    • 講者使用有向圖的結構來類比解釋自注意力機制。在這種結構中,每個批次內的節點(即樣本)之間有邊(即信息傳遞),而不同批次之間的節點是孤立的,不存在連接。
  4. 特例與一般情況

    • 在語言模型的特定情況下,未來的詞元不會與過去的詞元交流,以避免“泄露答案”的問題。然而,這並非是一般自注意力機制的限制。在某些應用中,所有節點之間可以完全互相交流。
  • 這段落詳細描述了自注意力機制如何在批次維度上處理數據,強調了批次之間的獨立性和並行計算的優勢。

18.- 01:14:14 note 4: encoder blocks vs. decoder blocks

  • 在這段中,講者解釋了編碼器塊(encoder blocks)和解碼器塊(decoder blocks)之間的區別:
  1. 編碼器塊

    • 在編碼器塊中,所有節點(tokens)之間可以自由地相互交流。這意味著在自注意力機制中,所有的詞元都可以互相“看到”,不受時間順序的限制。這通常用於編碼器部分,處理輸入數據並生成上下文表示。
  2. 解碼器塊

    • 解碼器塊則有所不同,它們使用三角形遮罩矩陣,限制每個位置的詞元只能看到之前的位置,不能看到未來的位置。這是為了保持自回歸的特性,即模型在每一步生成時只能依賴已知的過去信息,而不能利用未來的信息。這種結構通常用於解碼器部分,用於生成輸出序列,例如在語言模型中生成文本。
  3. 混合使用

    • 在一些任務中,如機器翻譯,使用編碼器-解碼器架構。編碼器塊首先處理輸入(如源語言句子),生成表示,然後解碼器塊根據這些表示和之前生成的輸出來生成目標語言句子。
  4. 實現細節

    • 注意力機制支持任意的節點之間的連接,這使得它可以靈活應對各種結構需求。在編碼器塊中刪除遮罩操作可以讓所有節點自由交流,而在解碼器塊中保持遮罩以限制信息流。
  • 這些區別和機制確保了模型在不同任務中的靈活性和功能。

19.- 01:15:39 note 5: attention vs. self-attention vs. cross-attention

  • 在這段中,講者解釋了注意力(Attention)、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和交叉注意力(Cross-Attention)之間的區別。以下是詳細總結:
  1. 注意力機制的概念

    • 注意力機制是一種通用的方法,用於計算不同向量之間的關聯度。這些向量可以是來自不同來源的,也可以是來自同一來源的。注意力機制的核心是計算查詢(queries)、鍵(keys)和值(values)之間的關聯性。
  2. 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

    • 在自注意力機制中,查詢、鍵和值都是來自同一來源。例如,所有這些向量都來自於同一個輸入序列X。這意味著,節點之間進行自我關注,即每個節點都可以看到和與其他節點的關係。這種方式被稱為「自注意力」,因為所有的信息都是由同一組節點生成的。
  3. 交叉注意力(Cross-Attention)

    • 交叉注意力則涉及到從不同的來源提取信息。具體而言,查詢向量可以來自一個來源(例如一個輸入序列X),而鍵和值則來自於另一個來源(例如編碼器塊中的上下文信息)。這種設置允許模型從一組外部節點中提取信息,並將其引入到當前的上下文中。這種注意力機制被稱為「交叉注意力」,因為它跨越了不同的數據來源。
  4. 應用場景

    • 在編碼器-解碼器架構中,常常會使用交叉注意力。例如,編碼器塊生成的表示作為鍵和值,然後解碼器塊生成查詢來提取這些信息。這樣,模型可以將外部的上下文信息整合到當前的決策過程中。
  5. 通用性

    • 注意力機制不僅限於自注意力或交叉注意力。它是一種非常通用的方法,可以靈活地應用於不同的情境中。自注意力和交叉注意力只是其兩種常見的特例。
  • 這段詳盡地解釋了不同類型的注意力機制的工作原理及其應用,突顯了注意力機制在模型架構中的靈活性和廣泛適用性。

20.- 01:16:56 note 6: "scaled" self-attention. why divide by sqrt(head_size)-Building the Transformer

  • 在這段中,講者討論了縮放自注意力機制(scaled self-attention)的概念,並解釋了為什麼要將注意力得分除以平方根的頭部尺寸(sqrt(head_size))。以下是詳細總結:
  1. 縮放自注意力的引入

    • 講者提到,在注意力機制中,計算查詢(query)和鍵(key)之間的點積來獲得注意力得分。這些得分反映了序列中不同詞元之間的關聯度。為了正常化這些得分,他們引入了一個稱為縮放自注意力的技術。
  2. 單位方差的需求

    • 如果查詢和鍵向量的輸入是單位高斯分佈(零均值和單位方差),那麼它們的點積結果的方差將與頭部尺寸成正比。為了保持這些得分的方差為1,他們需要將點積結果除以頭部尺寸的平方根(sqrt(head_size))。
  3. 穩定Softmax輸出

    • 將得分除以sqrt(head_size)可以防止點積結果過大或過小。這對於後續的Softmax操作非常重要,因為過大的數值會導致Softmax輸出過於尖銳,過小的數值則會導致Softmax輸出過於平坦。通過這樣的縮放,可以確保Softmax輸出合理且穩定。
  4. 數值穩定性

    • 講者展示了如果不進行縮放,Softmax可能會導致極端的權重分佈,使得模型僅依賴於少數幾個詞元的信息,從而影響模型的穩定性和表現。縮放技術有助於控制初始化時的方差,使模型訓練更加穩定。
  • 這段落深入解釋了縮放自注意力的技術細節,並強調了這種方法在保持模型穩定性和提高訓練效率方面的重要性 。

21.- 01:19:11 inserting a single self-attention block to our network

  • 在這段中,講者描述了如何將單個自注意力塊(self-attention block)插入到網絡中。以下是詳細總結:
  1. 創建自注意力頭

    • 講者首先在構造函數中創建了一個自注意力頭(self-attention head),並設定了頭部的大小(head size)。他們使用了self-attention head這個變數來保持頭部大小和嵌入維度(embedding dimension)一致。
  2. 嵌入處理

    • 講者提到,輸入數據首先通過詞嵌入和位置嵌入進行編碼。這些編碼的輸出然後被送入自注意力頭,以進行自注意力操作。
  3. 生成過程中的處理

    • 在生成過程中,講者強調了必須確保傳入模型的idx不超過block size。這是因為位置嵌入表只能處理到達block size的嵌入,因此需要截取上下文以保持在這個範圍內。
  4. 訓練調整

    • 講者提到在訓練中需要降低學習率,因為自注意力機制無法容忍過高的學習率。並且增加了迭代次數來補償較低的學習率。
  5. 結果改進

    • 在引入自注意力塊後,他們觀察到驗證損失從2.5下降到2.4,這表明自注意力頭在信息交流方面有所幫助。然而,生成的文本仍然不太理想,說明模型還有改進空間。
  • 總的來說,這段描述了將自注意力塊集成到網絡中的過程,包括從編碼處理到訓練過程的調整,以及結果的初步改進。

22.- 01:21:59 multi-headed self-attention

  • 在這段中,講者介紹了多頭自注意力(multi-headed self-attention)的概念和實現。以下是詳細總結:
  1. 多頭自注意力的概念

    • 多頭自注意力是指在同一時間運行多個自注意力機制,然後將結果進行串聯(concatenate)。這些不同的頭部允許模型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表示空間中提取信息。
  2. 實現細節

    • 在實現中,每個自注意力頭部獨立運行,並且這些頭部可以在並行處理後進行串聯。講者展示了如何在PyTorch中創建多個自注意力頭部,並通過串聯它們的輸出來實現多頭自注意力。
    • 每個頭部的大小通常較小,因此所有頭部的輸出串聯起來後,可以保持與原始輸入維度一致。這些頭部允許模型捕捉不同層次的特徵和上下文信息。
  3. 與卷積的類比

    • 講者將多頭自注意力類比為分組卷積(group convolution),指出這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來增加模型的表達能力,同時控制計算成本。
  4. 優勢和結果

    • 講者提到多頭自注意力的實現幫助提高了模型的性能,特別是在減少驗證損失方面。模型能夠更好地捕捉到輸入數據中的各種特徵,從而改進生成的文本質量。
  • 總的來說,多頭自注意力是一種強大的技術,它通過允許模型在多個不同的表示空間中獨立運行注意力機制,顯著提高了模型的表達能力和學習複雜模式的能力。

23.- 01:24:25 feedforward layers of transformer block

  • 在這段中,講者介紹了Transformer塊中的前饋層(feedforward layers)的結構和功能。以下是詳細總結:
  1. 前饋層的作用

    • 前饋層是Transformer塊的一部分,用於對每個詞元獨立地進行計算。這些層對每個輸入向量進行非線性變換,進一步提取特徵。前饋層通常由兩個全連接層組成,中間有ReLU激活函數。
  2. 多頭自注意力的結構

    • 講者提到,多頭自注意力結構中,每個頭部的大小(head size)通常由嵌入維度(embedding dimension)和頭部數量(number of heads)決定。在這裡,他們設置頭部數量為4,計算出每個頭部的大小應為8,以確保通道的對齊和一致性。
  3. 通信和前饋層的交錯應用

    • 在Transformer結構中,前饋層和自注意力層交替出現。這種交錯應用的設計使得模型能夠在處理每個詞元時,同時考慮局部和全局的上下文信息。講者描述了如何創建這樣的塊(blocks),以在模型中多次重複通信和前饋操作。
  4. 優化問題

    • 講者指出,在這樣的結構中,隨著網絡深度的增加,可能會遇到優化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導致訓練效果不佳,因為深層神經網絡更難以訓練和收斂。
  • 總結來說,前饋層在Transformer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過非線性變換來提取和加強特徵。與自注意力層的交替應用使得模型能夠捕捉到輸入序列中的豐富信息。然而,隨著網絡的深度增加,可能會出現優化難題,需要進一步的技術來解決。

24.- 01:26:48 residual connections

  • 這段中,講者介紹了殘差連接(Residual Connections)的概念及其在深度學習模型中的應用。以下是詳細總結:
  1. 殘差連接的概念

    • 殘差連接也被稱為跳躍連接(skip connections),最早由He等人在2015年的論文中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在進行數據變換的同時,保留一些來自先前特徵的數據,這些數據通過加法直接添加到變換後的數據中。
  2. 視覺化的理解

    • 講者用一個簡單的示例來解釋殘差連接的機制:計算從上到下進行,中間有一個殘差路徑。在進行一些計算後,結果被投影回殘差路徑,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從輸入到目標的直接通路。這種設計允許在不干擾模型學習的情況下添加深度,從而幫助優化深層網絡的訓練。
  3. 梯度傳播的優勢

    • 殘差連接的一個主要優勢是改善了梯度的傳播。由於加法操作的特性,梯度可以平等地分配到所有分支,從而確保監督信號能夠無阻礙地傳遞到輸入層。這種“梯度高速公路”確保即使在模型初始化階段,梯度也能順利傳播,避免梯度消失問題。
  4. 實現細節

    • 在代碼中,講者展示了如何在自注意力和前饋層中實現殘差連接。這些層的輸出通過加法返回到原始輸入,使模型在每次更新時都能保留部分原始信息。此外,講者還提到在模型的初始化階段,這些殘差塊的影響微乎其微,但隨著優化過程的進行,它們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
  5. 模型優化的幫助

    • 殘差連接對於深層神經網絡的優化非常有幫助。它們允許模型在保持計算深度的同時,避免由於深度增加而導致的訓練難度增加的問題。
  • 這段落詳細解釋了殘差連接的機制及其在深度學習模型中的應用,強調了其在優化深層網絡中的重要性。

25.- 01:32:51 layernor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our previous batchnorm)

  • 在這段中,講者介紹了LayerNorm和BatchNorm的概念及其區別。以下是詳細總結:
  1. LayerNorm的介紹

    • LayerNorm是一種歸一化技術,用於正規化神經網絡層的輸出。與BatchNorm不同,LayerNorm在每個樣本的每個特徵向量上進行正規化,使其均值為0,方差為1。
  2. 與BatchNorm的區別

    • BatchNorm通過批次內的所有樣本計算均值和方差,而LayerNorm則在每個樣本的每個特徵向量內計算。這使得LayerNorm能夠在不依賴批次大小的情況下運行,特別適合於小批次或單個樣本的情況。
    • 另外,BatchNorm會在訓練和推理階段的行為有所不同,需要維護運行均值和方差,而LayerNorm則不需要,簡化了應用和實現。
  3. 實現細節

    • LayerNorm的實現包括計算特徵向量的均值和方差,然後通過可訓練的縮放因子(gamma)和偏置(beta)進行調整。這些參數允許模型在訓練過程中學習如何最優地縮放和偏移特徵向量。
  4. 優勢

    • LayerNorm有助於穩定神經網絡的訓練過程,特別是在處理深度神經網絡時,因為它減少了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的風險。它還能加速模型的收斂,使訓練過程更加高效。
  • 這段落闡明了LayerNorm的作用和重要性,特別是在深度學習模型中的應用,以及它與BatchNorm的不同之處。

26.- 01:37:49 scaling up the model! creating a few variables. adding dropout - Notes on Transformer

  • 在這段中,講者介紹了對模型進行擴展的過程,包括創建新變量和添加Dropout層的細節。以下是詳細總結:
  1. 擴展模型

    • 講者通過引入變量end_layer來指定模型中的層數,並創建多個塊來構建更深的神經網絡。此外,他們還引入了number of heads變量,以管理多頭自注意力的頭數。
  2. 添加Dropout層

    • Dropout是一種正則化技術,用於防止過擬合。講者在自注意力層和殘差連接之前添加了Dropout層,隨機地關閉一些神經元,這樣每次前向傳播和反向傳播時,都相當於訓練不同的子網絡。這有助於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3. 超參數調整

    • 講者對多個超參數進行了調整,例如將批次大小增至64,塊大小增至256,並減小了學習率,以適應更大的模型結構。他們還將嵌入維度設置為384,頭數設置為6,並設置了20%的Dropout率。
  4. 訓練結果

    • 通過這些調整,模型的驗證損失從之前的2.07顯著降低至1.48,表明模型性能有明顯改善。這表明擴展模型和添加Dropout層對模型性能的提升是有效的。
  • 總結來說,這段落描述了如何通過引入新變量和添加Dropout層來擴展模型,並展示了這些調整如何有效地提升了模型的性能。

27.- 01:42:39 encoder vs. decoder vs. both (?) Transformers

  • 在這段中,講者討論了編碼器(encoder)、解碼器(decoder)和它們的組合在Transformer架構中的不同作用。以下是詳細總結:
  1. 編碼器(Encoder)

    • 編碼器是Transformer模型的一部分,負責處理輸入序列並生成一個表示(encoding)。在這個過程中,輸入序列中的每個詞元通過多層自注意力和前饋神經網絡進行處理,以捕捉序列中的上下文信息。編碼器塊允許所有詞元相互參考,沒有位置的限制。
  2. 解碼器(Decoder)

    • 解碼器則處理生成任務,如翻譯或文本生成。它在每一步生成輸出詞元時,不僅利用之前已生成的詞元(自回歸性),還利用編碼器生成的上下文信息。解碼器使用自注意力機制來處理已生成的詞元,同時使用交叉注意力機制來結合編碼器的輸出。為了防止未來的信息影響生成過程,解碼器的自注意力層使用了遮罩機制。
  3. 編碼器-解碼器組合(Encoder-Decoder)

    • 在一些任務中,特別是序列到序列的任務(如機器翻譯),會同時使用編碼器和解碼器。編碼器首先處理源語言句子並生成上下文表示,解碼器則根據這些表示生成目標語言句子。
  4. 完全自我注意力模型

    • 講者還提到了一種完全自我注意力的模型,它同時具有編碼器和解碼器的特性。這種模型不僅能夠在輸入序列和生成序列中使用自注意力,還能夠在輸入和輸出之間進行信息交流。
  • 總結來說,Transformer模型中,編碼器和解碼器分別處理輸入和輸出信息,它們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以應對不同的自然語言處理任務。編碼器-解碼器架構是許多序列到序列任務的核心,提供了靈活的上下文捕捉和生成能力。

28.- 01:46:22 super quick walkthrough of nanoGPT, batched multi-headed self-attention

  • 講者進行了nanoGPT的快速概述,並解釋了批量多頭自注意力(batched multi-headed self-attention)的實現。以下是詳細總結:
  1. nanoGPT概述

    • 講者介紹了nanoGPT的基本結構,包括train.pymodel.py這兩個主要文件。train.py包含訓練網絡的模板代碼,而model.py則定義了模型的架構。
  2. 訓練代碼的復雜性

    • train.py的訓練代碼更為複雜,涉及到檢查點的保存和加載、預訓練權重的使用、學習率的衰減以及跨多個節點或GPU的分佈式訓練。
  3. 模型架構的相似性

    • 講者指出,nanoGPT的模型架構與他們所實現的非常相似,包括因果自注意力塊(causal self-attention block)。在nanoGPT中,所有的頭部(heads)都在一個批次處理中實現,使得操作更為高效。
  4. 多頭自注意力的實現

    • nanoGPT中的多頭自注意力將每個頭部視為一個維度,在批次中處理。這使得自注意力的計算更為緊湊和高效,並且能夠處理四維張量(包括批次、時間步、通道和頭部四個維度)。
  5. 與單頭自注意力的比較

    • 講者提到,他們將多頭自注意力的實現與單個頭部進行了對比。nanoGPT使用批量方式處理多個頭部,而不是將它們分開處理。這種設計提高了計算效率,特別是在使用大規模模型時。
  • 這段詳細描述了nanoGPT的架構設計和多頭自注意力的批量實現方式,並展示了其如何提高計算效率。

29.- 01:48:53 back to ChatGPT, GPT-3, pretraining vs. finetuning, RLHF

  • 在這段中,講者討論了ChatGPT、GPT-3的訓練過程以及預訓練和微調(fine-tuning)的區別。以下是詳細總結:
  1. 預訓練(Pre-training)

    • 在預訓練階段,模型在大量的網絡數據上進行訓練,目的是學習語言的基本結構和模式。這一過程中,模型被訓練成為一個「文檔完成者」,能夠基於給定的前綴生成相應的後續內容。預訓練的目的是讓模型能夠理解和生成自然語言。
  2. 模型規模

    • 講者比較了小型模型和GPT-3的規模。GPT-3是一個擁有1750億參數的大型模型,與之前所實現的小型模型相比,它能處理更大規模的數據並生成更豐富的文本。
  3. 微調(Fine-tuning)

    • 預訓練完成後,模型通常不會直接應用於具體任務,例如回答問題或進行對話。這是因為預訓練的目標僅僅是學習語言的結構,而非特定任務。因此,需要進行微調來調整模型的輸出,使其更符合具體應用需求。例如,對於ChatGPT這樣的助手型應用,模型需要學會生成有意義且連貫的回答,而不是僅僅完成文檔。
  4. 強化學習與人類反饋(RLHF)

    • 在微調階段,講者介紹了通過強化學習和人類反饋(RLHF)來進一步優化模型。這一過程中,模型會生成多個回答,然後由人類標註者根據質量進行排序,生成一個獎勵模型。模型接著根據這個獎勵模型進行優化,以生成更符合人類偏好的回答。
  5. 挑戰和限制

    • 大多數微調數據和過程都是內部的,不公開,這使得完全複製這些大型模型的過程變得困難。講者提到,微調不僅需要大量的數據,還涉及複雜的基礎設施和計算資源。
  • 這段詳盡地描述了從預訓練到微調的整個過程,以及如何通過RLHF提升模型在具體任務上的表現。

30.- 01:54:32 conclusions

  • 在最後一段中,講者總結了整個視頻的內容和主要結論。以下是詳細總結:
  1. 總結回顧

    • 講者回顧了視頻中介紹的主要技術,包括基於Transformer的語言模型的構建過程。他們描述了從數據準備、標記化、簡單的Bigram模型,到更複雜的自注意力和多頭自注意力結構的實現過程。
  2. 主要概念

    • 視頻涵蓋了Transformer架構中的核心概念,如位置編碼(Positional Encoding)、縮放自注意力(Scaled Self-Attention)、殘差連接(Residual Connections)等,並解釋了這些技術在提高模型表現和穩定性方面的重要性。
  3. 模型訓練和優化

    • 講者討論了模型訓練中的一些挑戰,如深度模型的優化問題,並展示了如何通過合適的初始化和正規化技術(如Dropout和LayerNorm)來穩定訓練過程。
  4. 未來的方向

    • 講者提到,這段視頻只是基於Transformer架構進行語言建模的一個簡單入門介紹。在實際應用中,如ChatGPT和GPT-3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通常需要更多的訓練數據、更深的網絡結構,以及預訓練和微調技術(Pretraining and Finetuning)。
  5. 應用前景

    • 最後,講者展望了基於Transformer的模型在自然語言處理中的廣泛應用前景,並鼓勵觀眾進一步探索和學習這一領域。
  • 總結來說,這段視頻提供了一個全面的基於Transformer架構的語言模型的技術概覽,涵蓋了從基礎理論到實際實現的各個方面,為觀眾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這一技術的基礎。

上一篇
Day02: 三個微project的survey以及以後的大致內容
下一篇
Day04:Stanford CS25-Apr 2024: V4 I Overview of Transformers - Transformers and LLMs:Introduction-上
系列文
LLM與生成式AI筆記31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