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
去年11月,我第一次接觸到 RAG(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專案。儘管並非相關科系背景,但憑藉在研究室參與爬蟲專案和文字探勘研究的經驗,我獲得了一個進入軟體產業的實習機會,協助開發雲原生的 RAG 產品。
當時的開發還處於試驗階段,由於是從微服務架構入門,無需過多考慮基礎建設的負擔,這讓我能夠更加專注於生成式 AI 的技術學習與流程設計。然而,隨著專案規模逐步擴大,企業對資安的要求也日益嚴格,我開始花更多時間在安全性配置和微服務串接的優化上,並著手構建 CICD 流程、容器化管理,以及優化資料庫和檢索性能。系統隨著開發進展不斷演化,我也逐漸體會到系統設計在 AI 開發中的核心地位。它不僅確保系統穩定運行,還能讓系統在面對複雜需求和高並發時保持高效,並具備應對未來擴展的靈活性。
研究專業經驗,釐清過去的盲點
在多次參與專案並逐步邁入正式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我逐漸領悟到兩個關鍵點:
基於這些體會,我選擇了系統設計與生成式AI作為近期的學習重點。過去,我曾廣泛探索相關學習資源,並向許多前輩請教。然而,因為工作的需求,我常常只專注於解決當下的問題,較少有機會深入理解背後的原理或全面掌握相關知識。此外,有些技術或框架如果在當前專案中無需使用,我往往會將其擱置,導致知識結構並不完整。
為了系統化地補足這些不足,我計劃在接下來的 30 天內深入學習以下素材:
同時,我也將參考相關技術文件、文獻討論和教學影片,並將其融入我的筆記與反思,記錄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心得與成長。
開啟我的生成式AI學習旅程
接下來的 30 天,我將首先整理過去實作中的筆記,回顧並鞏固已有的知識基礎,然後專注於深入學習上述的素材。其他相關資料將以重點整理的方式呈現。這一系列文章,與其說是完整的教學,更像是我在生成式 AI 開發流程中的學習筆記,旨在逐步梳理與理解開發過程中的關鍵概念。
如果你/妳對我的主題有興趣,歡迎隨時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