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4 iThome 鐵人賽

DAY 17
0
自我挑戰組

Eric 的時光膠囊筆記系列 第 17

DAY 17. 減少做決策帶來的改變

  • 分享至 

  • xImage
  •  

引用自《15年不做決策的男人》每天的三餐和穿著全部都固定 這種生活習慣有助思緒更清晰?

1. 決策疲勞的概念

  • 定義:決策疲勞是指大腦因頻繁決策而導致的認知過載,進而減少自制力和判斷力。
    • 研究指出,人類每天可能會做出 35,000 次決策,其中包括選擇何時起床、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食物,以及滑手機時選擇點擊哪些資訊等微小決策。
    • 人需要花費 23 分鐘才能重回專注狀態,當你在任務中臨時做出其他決策時,可能會打斷心流。
  • 原因:現代社會的資訊爆炸增加了我們面臨的決策數量,人們在選擇如何處理資訊時會不斷做出各種小決策,進而加劇大腦的疲憊感。例如,智慧型手機不僅讓我們暴露於大量資訊,App、網站等設計就是會讓你不斷分散注意力,要求我們頻繁決定要點擊哪些連結、觀看哪則消息、滑到下一頁等,透過消耗我們的注意力以賺取收入。導致大腦長期處於過度活躍的狀態,容易感到疲憊。
  • 後果:一旦大腦因決策過多而疲勞,往往會降低我們的自控力,導致不良決策的出現,例如選擇不健康的食物、拖延重要的工作,或在工作中出現判斷失誤,而在這之後帶來的自責與挫敗感又會加劇這種現象。

2. 15 年不做決策的的生活

  • 減少日常決策:喜多豪的生活方式刻意將許多日常決策自動化,透過固定餐飲、穿著、家務時間來避免頻繁決策,從而提升工作中的思緒清晰度和決策效率:

    • 固定飲食:他三餐幾乎完全相同,早餐和午餐一成不變,晚餐則固定為豬肉炒豆芽菜等。這樣的飲食固定化,不僅讓他不必每天思考「要吃什麼」,也避免了在超市裡面對眾多選擇的壓力。(選擇困難)
    • 固定穿著:他每天上班穿著相同的襯衫和長褲,避免花費精力去思考當天該如何搭配衣服。襪子、毛巾、內衣等日常用品也是一次購買多件同款,進一步減少選擇次數。
    • 規律的生活安排:他將像剪指甲、刮鬍子、洗衣服這些例行事項固定在特定的日子進行,免去了判斷「什麼時候需要做」的決策負擔。這樣可以讓日常瑣事變得機械化、程序化,而無需反覆考慮。
  • 背後的動機:喜多豪的生活方式源自他剛踏入社會時的壓力。他曾經因為需要做出大量決策而感到痛苦,特別是在工作和生活之間,他發現自己常被無數選擇壓得喘不過氣來。因此,受到棒球選手鈴木一朗的啟發(他每天早餐固定吃咖哩飯),決定將自己的生活選擇簡化,從飲食到穿著,都盡可能保持固定,讓大腦在這些日常事項上「不必做決策」。

3. 生活簡化對大腦的影響

  • 減少決策疲勞:透過簡化日常決策,喜多豪的做法有效減輕了大腦的負擔。決策涉及認知資源的消耗,當日常生活中不斷被各種小事侵占時,大腦的精力和自制力會逐漸下降。而將飲食和穿著固定化,減少了他日常生活中對大腦資源的消耗,使其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上。
  • 提升工作專注度:這種生活方式使他在工作中能夠保持更高的專注力和思考能力。當他在私生活中減少了不必要的決策時,大腦得以保持相對清晰,能夠更高效地處理工作上的複雜問題。他自己也提到,這種簡化生活後,他在工作中的決策變得更加迅速、清晰。

4. 其他成功人士的類似案例

  • 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每天都穿著相同款式的黑色高領毛衣和牛仔褲。這樣可以讓他不必花費精力去思考穿著,將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公司的重大決策和創新上。
  • 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Facebook創辦人祖克柏每天也幾乎都穿著灰色T恤和牛仔褲,這樣可以避免花時間在決定穿什麼這類瑣碎的事情上,幫助他專注於更加重要的工作。
  • 鈴木一朗:日本棒球選手鈴木一朗每天早餐都吃相同的咖哩飯,這讓他能在長期的比賽中保持穩定的身體狀態,並避免因決策疲勞影響運動表現。

5. 適應性與靈活調整與身心影響

  • 並不需要在生活的每個方面都固定不變。對某些高頻決策如飲食、穿著進行簡化,而對其他活動保留靈活性,能平衡簡化生活的效率和個人化的需求。例如,週末可以允許自己嘗試新的食物或活動等,從而避免生活過於單調,給自己身心放鬆。
  • 如果對完全固定化的生活感到不適應,可以漸進式嘗試,先從簡化一個方面(如早餐、工作穿著)開始,然後再逐漸增加其他固定選擇,這樣可以讓大腦慢慢適應這種減少決策的生活模式。
  • 不必每天都保持固定化模式,將它應用在壓力較大的工作日,而在周末或假日保持靈活性。這樣可以讓人在忙碌工作時專注於重要決策,同時仍能在放鬆時享受選擇的樂趣。
  • 即便生活中有許多固定元素,也可以通過引入儀式感來增強滿足感。例如,在不同任務中搭配不同的背景音樂,這樣能增強生活中的新鮮感。
  • 保持核心決策的固定性,但引入適度的變化,同時允許在特定情境下進行變化。例如,工作日的晚餐可以固定,而週末嘗試不同的料理,這樣既能減少日常生活的決策負擔,又能享受偶爾的變化。
  • 藉由情緒調適練習,如冥想或情緒管理技巧,幫助自己習慣並接受生活中的固定化選擇,從而減少因為固定生活而帶來的壓抑感。藉由各種暗示,幫自己進入狀態。

結論

人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因此不如只在重大事物上做決策。

簡化生活中的決策,能幫助減輕負擔,在工作中保持了更高的專注力和思緒清晰度,將生活的選擇自動化,讓大腦專注於真正需要深度思考和判斷的事務。但也要考慮到個人的適應性和偏好。藉由靈活調整固定化的範圍、引入適度的變化、保持儀式感,以及關注身心健康,這種模式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的生活需求並發揮其最大效益。


上一篇
DAY 16. AI 使用技巧之規劃篇
下一篇
DAY 18. 成為真正的自己
系列文
Eric 的時光膠囊筆記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