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開發的旅途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坑,而其中最大的坑之一,就是「什麼都想做到最好」。今天我們來聊聊那些看似無害,卻隱藏著陷阱的需求故事,還有我們是如何學會「放下」的智慧
在需求分析階段我們改變以往寫需求文件的方式,改用user story方式撰寫規格,以人員管理為例,我們將 新增、查詢、編輯、刪除 都各自拆成四個獨立的故事,打算一個個輕鬆完成。看起來很簡單,不是嗎?
然而,真正的噩夢從 新增人員資料 開始。原以為這只是個小故事,結果我們一不小心就加進去了十幾個欄位,什麼名字、性別、電話、興趣愛好、星座、專長... 基本上,只差沒幫人看手相了。你以為這就完了嗎?接著查詢條件也是同樣套路,欄位越來越多,甚至想加上“人員的MBTI”... 這樣一搞,半年過去了,我們還停留在系統的基礎資料的新刪修,實在有點崩潰。
這時候,我們終於恍然大悟,哎呀,我們這是把一個小故事寫成了長篇小說啊!每個故事都包山包海,難怪進度卡住。於是,我們決定來個 User Story 瘦身運動,不再追求完美,而是回到敏捷的原點——最小可行性產品。
你可能會問,最小可行性產品(MVP) 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它就是讓產品具備「最小的可交付價值」,也就是只包含那些 最必要的功能,讓產品能夠推向市場,獲取真實的客戶反饋。我們不用一開始就做出所有功能,只需做到最基本的核心價值,讓產品能用就好。剩下的細節,等客戶告訴你什麼重要後,再慢慢補上。
因此,我們開始反思:哪些欄位是 必須的?沒有這些欄位,這個功能還成立嗎?其他那些星座、興趣,能不能等客戶需求出現時再加?這樣一來,我們把故事簡化、聚焦於核心需求,專注於讓產品可以用,沒想到這樣反而讓我們進度飛快提升,終於看見曙光。
這裡的關鍵就是敏捷的一大價值:不要一次追求完美。敏捷開發的重點不是要做出一個終極無敵的產品,而是要快速交付能夠運作的東西,然後根據市場反饋不斷改進。如果你把每個功能都想做得像藝術品一樣,反而會陷入無止境的開發中,什麼也做不完,更糟的是,等你終於推出時,市場已經變了樣。
如果你還是難以決定該放下哪些功能,不妨試試 80/20 原則。想一想這個功能發生的頻率和使用次數是否高?如果它屬於那 20% 才會用到的情況,那麼或許可以先捨棄。把精力集中在 80% 使用頻率最高的核心功能 上,這樣你會發現,放下某些細節後,反而能讓產品更快上線,並且能夠靈活應對客戶的需求變化。
所以,施主,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功能吧!別讓團隊陷入「追求完美」的陷阱,如果你堅持什麼都想做到最好,那麼踩坑是遲早的事。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敏捷開發中,放下 反而能讓你走得更快、更遠。
最後提醒大家,敏捷的真諦就是在每個衝刺周期內,設定一個明確且能完成的目標。如果有臨時的變更,務必要根據重要性去調整任務,不然每次隨便插入一個新需求,團隊就會像被隕石砸中一樣混亂。相信我,你不想看到這樣的場景!
記住,輕裝上陣,放下那些可有可無的功能,你將會收穫更多。趕快試試看,別讓自己掉進我們曾經踩過的坑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