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我們日常互動中的需求與期待,往往來自每個人背後不同的價值觀與生活經驗。
這些內在的驅動力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尤其是在與不熟悉的人或情境互動時,會產生各種摩擦。這些摩擦本質上並非壞事,相反,它們讓我們有機會反思並深入理解彼此之間的差異與需求。科技的演化,也不是為了消除所有的摩擦,而是通過引發更多討論和互動,促成更廣泛的交流與理解,讓我們能在多元的社會中找到更合適的平衡。
在面對摩擦時,最需要的不是回避,而是如何更有智慧地與它共存。這不僅能幫助我們串聯彼此的需求,還能促使溝通變得更為順暢。例如,當我們感受到彼此之間的誤解或分歧時,往往背後隱藏的是未被表達清楚的需求或期待。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其說是因為我們在同一個環境中產生,不如說是因為我們在相同情境下有不同的認知與反應。因此,科技應當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些隱藏需求,而不是試圖消除每一個摩擦點。
說到這裡,不禁讓我想到我們的身體在面對壓力或挑戰時的反應。你是否曾經有過「有苦難言」或「欲哭無淚」的感受?當我們覺得無法用言語表達內心的情緒時,往往是身體最先做出反應。感性是人類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當我們感受到寒冷時,會想要蓋上毯子;覺得委屈時,喉嚨彷彿被堵住;壓力過大時,腸胃也會變得敏感脆弱。這些身體的反應告訴我們,無法言說的情緒其實早已深植在我們的內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如果我們能夠從這些身體的信號中出發,更好地覺察自己內心的需求,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發與改變。
Windows 11的改版當然無法直接解決這些感受或摩擦本身,但它作為工具,或許能在某些情境下提供我們觀察自我的契機。例如,透過它的Copilot+功能,這個人工智慧助手能幫助我們整理日常資訊,提供即時的建議或提醒,協助我們更好地管理工作與生活中的壓力。當我們意識到每天的工作或生活節奏因為過多的繁瑣事項而產生壓力時,這樣的工具可以協助我們理清思緒,進而反思該如何調整步伐。因此,讓科技工具跟隨我們的需求而調整,而非為了滿足工具的功能而創造不必要的需求,這才是它應有的價值所在。
這讓我想起了最近上映的一部電影《荒野機器人》,電影中的機器人與野生動物的互動場景,表面上是在探討機器人與自然界的共存,但我認為其更深層次的意涵是在描繪人類如何與人工智慧共存。劇中的野生動物就象徵著有各種不同需求的人們,而這些需求在彼此互動時,經常會因為矛盾而產生衝突。與其說這部電影描繪的是理想中的生物共存,不如說它是在思考人類未來如何與人工智慧共存,並探討未來我們的生活將會如何隨著科技進步而演化。
這樣的情境讓我對Copilot+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當人類與機器的互動日益頻繁,我們的生活方式將如何改變?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課題。而理解自己的需求,並鼓勵他人也去理解自己的需求,將是我們與科技共存的關鍵。科技不應該是為了取代我們的判斷力,而是為了幫助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回平衡,並引導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與他人。
在第13篇,我探討了如何透過科技來對自我理解與需求產生正面影響力。
那麼第14篇,我將討論當科技真正融入我們的生活時,會帶來哪些預期與潛在的影響,以及我們應如何應對這些挑戰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