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天氣還不錯,啊怎麼下午就開始雷聲轟隆隆,而且還是轟一整個下午的...
是誰!是誰在做壞事!!
在作業系統課程中,硬碟(Hard Disk Drive, HDD)是大容量儲存結構的典型範例。雖然相較於固態硬碟(SSD),HDD 在機械結構限制下有較高的延遲和較慢的讀寫速度,但由於其單位成本低且儲存容量大,仍然是備份或冷資料儲存的理想選擇。
硬碟由多個關鍵組件構成,每個部分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衡量硬碟效能的關鍵指標主要包括存取時間和傳輸速率。
所謂的磁頭碰撞,是指磁頭意外接觸到正在高速轉動的碟片表面,導致碟片被刮傷,造成資料永久損毀。一旦發生這種狀況,通常代表硬碟已無法修復,必須更換。由於磁頭和碟片之間的間隙極小,任何微小的震動或外力都可能導致磁頭碰撞,因此在使用和搬運硬碟時必須格外小心。
記憶體裝置根據其斷電後是否能保留資料,可分為揮發性記憶體與非揮發性記憶體兩大類。非揮發性記憶體(Non-Volatile Memory, NVM)指的是即使斷電也能保留資料的記憶體,這類技術廣泛應用於固態硬碟(SSD)、隨身碟(USB)和嵌入式多媒體卡(eMMC)等儲存裝置中。
固態硬碟(SSD)是典型的 NVM 應用,與傳統硬碟(HDD)相比,兩者在結構與效能上存在顯著差異:
項目 | SSD (NVM) | HDD |
---|---|---|
結構 | 無移動部件(電子元件) | 有磁碟片、磁頭與馬達 |
速度 | 快(無 seek time、低 latency) | 慢(有 seek time 與旋轉延遲) |
耐用度 | 採寫次數有限(需配合 wear-leveling) | 易受物理損壞(如 head crash) |
價格/容量 | 較貴;單位容量較小 | 較便宜;單位容量較大 |
儘管固態硬碟採用的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具有高速存取的優勢,但其技術上仍存在一些固有限制:
雖然 DRAM 屬於揮發性記憶體,但它也可以被模擬成高速的儲存媒介,這種應用被稱為 RAM Disk。
RAM Disk 的本質是利用電腦的 DRAM 記憶體來創建一個「虛擬硬碟」。它可以在作業系統中被掛載,並像普通磁碟一樣使用,但其存取速度比任何固態硬碟都快。因此,它常用於快取儲存或作為高速臨時資料儲存區。然而,RAM Disk 的最大風險在於,一旦電腦斷電,其中儲存的所有資料將會立即消失。
當系統需要從儲存裝置讀寫資料時,並不是直接存取其物理位置,而是經歷一個「位址對應」(Address Mapping)的過程,將抽象的邏輯位址轉換為實際的物理位址。
這種轉換機制就像是地圖上的門牌號碼(邏輯位址)和實際的 GPS 座標(物理位址)之間的關係。我們只需要知道門牌號碼,導航系統會自動將其轉換為精確的座標,帶我們到達目的地,而無需我們知道 GPS 座標。
邏輯區塊位址(Logical Block Address, LBA)是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所看到的抽象位址。它可以被想像成一個連續的一維陣列,陣列中的每個元素都代表一個「邏輯區塊」。無論底層儲存裝置是傳統硬碟的磁區(sector)還是固態硬碟的頁面(page),在系統看來,它們都是一個個編號好的 LBA,例如 LBA 0、LBA 1 等等。這種抽象層的好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簡單、統一的介面,讓作業系統不必關心底層儲存裝置的複雜物理結構。
實體位址則指的是資料在儲存裝置中的實際物理位置。對於傳統硬碟而言,實體位址由磁頭、柱面、磁道和磁區等參數組成。而對於固態硬碟,實體位址則與其內部的頁、區塊(block)以及晶片(die)等結構相關。
在現代儲存裝置中,邏輯位址與實體位址之間並非簡單的一對一對應關係,這種轉換過程通常被視為「黑盒子」。以下是導致這種複雜性的幾個主要原因:
下表比較了三種常見儲存裝置在儲存類型、資料保存、速度和常見用途上的差異:
項目 | RAM Disk | SSD / NVMe | HDD |
---|---|---|---|
儲存類型 | DRAM | NAND Flash | 磁碟片 |
是否揮發 | ✅ 是 | ❌ 否 | ❌ 否 |
存取速度 | 🚀 超快 | 🔼 快 | 🐢 慢 |
資料保存能力 | ❌ 斷電即失 | ✅ 可長期保存 | ✅ |
常見用途 | 暫存、安裝初始化 | 作業系統、APP 快取 | 冷資料、備份 |